西方音乐学会2007'第二届年会筹备会暨学科发展研讨会综述
西方音乐学会2007’第二届年会筹备会暨学科发展研讨会综述
杨燕迪、伍维曦
2007年1月13日至14日,由上海市第二期重点学科“音乐文化史”特色学科发起,在上海音乐学院教学楼一楼贵宾室召开了“西方音乐学会2007’第二届乐年会筹备会暨学科发展研讨会”,与会者有上海音乐学院杨燕迪、钱亦平、沈旋、韩锺恩、陶辛、孙国忠、陈鸿铎、梁晴,中国艺术研究院蔡良玉,中央音乐学院余志刚、姚亚平,杭州师范学院王晡,中国音乐学院李秀军,人民音乐出版社苏澜深,沈阳音乐学院彭永启,天津音乐学院周小静,武汉音乐学院汪申申,西安音乐学院高士杰、夏滟洲,星海音乐学院黄虹,河南大学朱敬修,南京师范大学陈小兵,均为西方音乐学会的常务理事或核心成员。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各位专家就相关的议题进行了热烈和认真的讨论。
会议第一天上午由中国音协西方音乐学会会长、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教授主持。会议确定,本学会的第二届年会按照既定计划,将于2007年4月21日(周六)到4月24日(周二)在西安音乐学院召开。本次年会由中国音乐家协会西方音乐学会发起,主办单位是西安音乐学院和上海市第二期重点学科“音乐文化史”特色学科,承办单位为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特约媒体支持为“中国音乐学网”(http://musicology.cn)。会议还根据已经提交的论文题目和提要,初步确定了本次会议的正式代表和参会代表,并提出进一步发动相关单位的师生,提交更多高水平的论文积极参会,并希望参会者紧扣大会中心议题(西方音乐作品解读——历史、分析、批评、方法)撰写论文,特别欢迎具有作品解读方法论意义的研究成果,尽量避免一般性的作品介绍和分析。杨燕迪教授特别提议在会议上专门设置“学生论坛”,以鼓励西方音乐史专业的在读学生积极参会,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赞同。西方音乐学会副秘书长、上海音乐学院的梁晴老师向与会者介绍了对现有提交论文的分类和大致情况。学会副秘书长、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夏滟洲副教授向与会代表介绍了西安音乐学院的接待能力、会务筹备情况以及西安市的住宿、交通信息。会议还讨论了本次西方音乐年会的会议议程、开会方式、组织形式、联络后勤等具体事宜。
第一天下午的会议由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晡教授主持,讨论本学会的功能、作用、近远期发展的筹划、以及如何进一步加强本学会的网站建设和通讯联系等问题。王晡教授向会议汇报了第一次年会以来学会经费的收支情况和详细帐目,阐述了秘书处的工作职责构想,并从学会中心工作、当下工作的突破口等方面进一步提出了学会发展的设想。与会代表们提出,需要借鉴国外经验、扩大会员人数,建议通过网络发行不定期的学会通讯并成立编辑班子,希望学会内部不定期召开具由针对性的专题研讨会和笔会。此外,应该改进学会的机构设置,设立具有专门功能的下属机构,如网络管理小组、对外联络小组和学刊编辑小组等。与会者还对新会员的吸收与资格审查、名誉会长和荣誉理事的设立、会费的收取和使用办法、理事的改选办法、加强对外联络等具体问题进行了讨论。
与会代表们当天下午还出席了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著名钢琴家陈宏宽教授关于贝多芬晚期钢琴作品的专题讲座。该讲座主要涉及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101、106和111以及《迪亚贝利变奏曲》的演奏和深层寓意,陈教授对艺术真谛的不懈追求和功力深厚的示范演奏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也给在座的西方音乐学会的专家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关于此次讲座的具体内容,另请参见“中国音乐学网”上的详尽报道。
会议第二天的议程分别由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蔡良玉研究员和学会副会长、中央音乐学院余志刚教授主持。与会者集中讨论了与西方音乐教学与研究的学科发展的相关问题,所触及的问题包括本学科中研究生的招生、培养、课程设置、论文选题、论文答辩等问题,如何在本学科内部进行合作课题研究、课程交换、翻译、出版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本学科如何在中国的音乐生活中和音乐学学科中如何进一步拓展空间并扩大学术影响的设想与建议。与会的各位代表都对这些议题发表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蔡良玉老师就组织翻译工作提出建议,她指出必须在充分掌握西方音乐文化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用批评的眼光和多元的视角了解世界、认识自己、自觉地继承和发扬人类优秀的音乐文化遗产。在有关西方音乐史研究和教学的内容、目的和态度这一议题上。我们必须承认并强调人类文化的多元性,需要培养多元化的思维;在学术方法和研究视野上,可以尝试采用多种不同的理论和角度,即必须以“人文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多元的方法”来看待西方音乐文化中的现象。当前西方音乐史研究教学之中存在的学科分科过细、学科间缺乏交流、学生基础素养薄弱等问题,为此,她建议在音乐学学科内部打破学科之间的限制、提倡相关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切实提高音乐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此外,蔡老师还建议加强对一些过去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有意义的课题的研究力度,如基督教音乐、西方歌剧与中国戏曲的比较研究、音乐表演艺术史的研究、西方音乐的标题性与中国音乐标题所蕴含的不同的文化意义、西方音乐中的犹太因素、西欧不同国家音乐风格的异同等等。蔡老师认为可以召开一些小型的专题性的座谈会,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课题。
孙国忠老师主要就西方音乐史专业研究生课程建设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孙老师结合自己留学美国的经历(如美国大学博士培养的三个阶段),提出可以合理的借鉴和参考国外先进教学经验,以提高我国的西方音乐史专业研究生课程的质量。孙老师认为,当前课程设置的问题在于缺乏系统性,有必要在研究生教育中确立专业必修课的制度。这种必修课应该具有规定性、常态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同时,还应该打破职称制度的限制,发动青年教师为研究生开课,以保证最新的研究成果能在研究生课堂上得到推广和讨论。在课程安排上,孙老师提出了要注重西方音乐的断代史研究、要关注学科研究的新动向、要保证专题课的研讨班性质等具体建议。
高士杰老师就西方音乐研究学科本身在中国音乐生活和对中国社会所应起的作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高老师认为,中、西历史文化的差异形成了中、西音乐不同的特征与生存环境,在当前,西方音乐在社会意识中,不应该再被视作“非我”和“外来”之物,而这正是中国的西方音乐研究者所应该努力宣传的。
陶辛老师认为,在中国建立西方音乐史学科的基本目的是怎样让中国人理解西方音乐,这既是西方音乐教学科研的起点,也是终点。陶老师运用传播学的观点,将学术研究的流程分为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两个阶段。在知识生产阶段,必须注重规范的学术训练、打好学术研究的基础,确立严格的关于知识生产体系的标准,对于知识生产,既要强调实证性,又要强调诠释性,后者在某种程度上,是学术研究原创性的体现。还必须认识到很多知识生产中的重要观念没有进入社会意识,则是知识传播体系不完备所致,怎样让一般的中国大众从感知和理性层面上去接受西方音乐及其文化内涵,正是西方音乐研究者在知识传播阶段所面对的重大课题。本学科的学人,应该具有自觉意识和责任感,去解决知识生产体系和传播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陶老师还特别指出,翻译工作应该和知识传播和基础积累结合起来。
王晡老师在发言中指出,当前的很多青年学者和学生不懂得学科配置以及西方音乐史在中国的发展严格,在学术研究中普遍表现出音乐分析能力不足的问题,必须加强音乐本体认知能力的培养。王老师认为,目前功利目的混杂在学术研究之中,浮夸作风较为严重,应该提倡严肃的学术态度、严谨的研究作风、严整的写作规范和严格的教学标准。这“四严”王老师还建议组织力量,编辑学科建设的历史并对学科的发展提出较为长远的规划。
杨燕迪老师指出,当前音乐院校招生规模已有极大的扩充,研究队伍有很大的发展,出版物也很多,但在质量上还有待提高;同时教学任务的繁重也影响了教师对于科研的投入和研究的深度。杨老师认为,当前西方音乐研究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解决具有中国特性的原创性问题。在研究工具较为匮乏,一般研究者的外语能力并不突出的现实情况下,要更好地吸收西方音乐学界研究的成果,就必须大量进行严肃、认真的翻译介绍工作,并且译介的对象必须是西方音乐学领域的经典著作。有学术意义的翻译对于音乐学本身的建设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应该通过对经典名著的翻译,向国内学界引入有价值的思想和方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在研究生培养问题上,杨老师认为,应该特别注意研究生外语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毕业时除论文外,还应有相当数量的译文;而研究生论文的选题应该加强理论性,可选择对重要学者和学说进行专门性研究,并侧重对外国作品的中国式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