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工作报告2007/04/23·西安)

    秘书长 王晡

     

    西方音乐学会是我们大家,也就是在西方音乐领域中作研究、教学、普及和推广工作的,及一切爱好音乐,特别是爱好西方音乐的乐者自己的家园,相互贡献、相互交流、相互吸取的家园。

    1990年在北京电影学院召开第二届外国音乐研讨会时,大家强烈地感到需要有一个我们自己的学术性组织,1995年在开封“中国音乐年鉴”研讨会后就开始了组织西方音乐的学术机构的动作,到1998年第三届“西方音乐学术研讨会”时,有的同志已经说,“八年了才在一起开研讨会,抗战也不过就八年”。此后曾经具体着手学术组织的建立工作,但是一直到2003年才真的有了西方音乐学会,有了我们自己的家。我们都非常珍惜和爱护这个家。

    这个工作报告主要是2005年学会第一届年会以来的工作汇报和学会将来工作的设想。

    学科状况

    在中国的西方音乐学科建设上,我们已经有了一支观念进步、学风严谨、重视方法的基本学术梯队,有了一些较有影响的著作和研究成果,有了初步的学科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并在全国范围的文化建设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可以说已经形成了学科建设的基本架构。

    学科历史

    70多年学科历史的简单回顾:

    1930年代王光祁开创了西方音乐史的学科(1937年《西洋音乐史纲要》);1950年代,“前期的追求”;1960年代,“极左的挫折”;1970年代,“当代的开拓”;在最近的20多年中,在学科理念、学术研究和教学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许多学者,如张洪岛、李应华、刘经树、沈旋于润洋钟子林、黄晓和、高士杰、蔡良玉杨燕迪等等,都曾经对这个学科的建设有重大的贡献。

    学会历史

    20世纪的最后二十多年中,国内召开过三次全国性的西方音乐研讨会(另外有两次美国音乐研讨会、一次苏联音乐研讨会、一次含有主要议题之一为西方音乐的《中国音乐年鉴》学术研讨会),在每次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上,来自各地从事西方音乐研究和教学的学者们都提出过组织一个西方音乐学科学术团体的强烈要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却始终未能实现。

    1998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全国西方音乐史学术研讨会,是在上世纪末对中国的西方音乐研究所做出历史性全面回顾和反思的重要会议。在世纪末的这次会议后,如果在21世纪初我们能够进一步实现成立学术组织的目标,必定会极大地促进我们在这个学科中坚持不懈地求知、求道,持续地发掘、借鉴、总结和扩展方法,在冷静思索中不断解放思想,创造学术权威,把学科建设推向前进的目标。考虑到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了更好地整合力量、开展对内和对外交流,促进这个在中国的音乐文化建设事业中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学科的建设,2003年6月,由王晡发起,经过和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等单位5位西方音乐学科资深专家学者(于润洋、沈旋、蔡良玉、杨燕迪、余志刚)的协商,根据全国广大西方音乐研究和教学者的意愿,9月正式向中国音乐家协会提出建立“西方音乐研究会”的建议。得到音协非常及时和积极的肯定后,2003年秋天先后在北京和杭州举行了分别有11人和9人参加的筹备会,根据中国音协的意见,制定了章程、推举了领导人选,在汇集了国内外较多从事西方音乐教学、研究人员的“2003·杭州·美国音乐研讨会”上(2003年12月23日)宣布成立“西方音乐学会”。会后,收到中国音乐家协会2004年5月17日“中音字[2004]2号”文件:《关于同意成立中国音协西方音乐学会的批复》,开始了学会的正式工作。

     

    2003秋在中央音乐学院的筹备会

     

    2003秋在杭州师范学院的筹备会

     

    中国音乐家协会有关同意成立西方音乐学会的文件

    中国音乐家协会文件

    中音字(2004)2号

                                                                                          

    关于同意成立中国音协西方音乐学会的批复

    中国音乐家协会西方音乐学会:

    你们关于成立中国音协西方音乐学会的申请报告、《章程》草案及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名单收悉,我们认真研究了你们关于成立学会的意见及学会领导成员组成原则和人选,具体意见如下:

    一、同意成立中国音乐家协会西方音乐学会。

    二、同意你们提名推荐的由杨燕迪同志为会长的领导班子人选(名誉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名单见附件)。

    希望你们今后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不断增进团结,多出学术成果,为繁荣我国的音乐文化事业和加强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中国音乐家协会(章)

    2004年5月17日

    附件:中国音乐家协会西方音乐学会

    名誉会长:于润洋

        长:杨燕迪

    副 会 长:蔡良玉      余志刚

    秘 书 长:王  晡(兼)

     

    2003秋“杭州·2003·美国音乐研讨会”上杨燕迪宣布学会成立

     

    2005春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首届年会

     

    一、2005年以来学会工作情况

    1、  年会筹备:经过:会长副会长和秘书处有多次商讨;重点;效果(参会人员、论文、会议程序)

    2007春在上海音乐学院的年会筹备会

     

    2、  会员发展:(第一批2003/12:129;第二批2005/03:73;第三批2005/09:6人)共计约208人。(本次年会已经有71人申请参加学会)

    3、  网站建设:在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网站上开辟了学会专页,发表了两期学会通讯,开始了正常的运作。

    4、  经费情况:2003:6100/,2005:4100/,零碎1540/,共计11740/;息90.10,税18.02;共余11812.08(定期11000/,折子812.08),上海音乐学院特色学科(筹备会)、杭州师范学院(首届年会)投入。美国音乐研究会(斯若美——S.R.A.M.斯维美——S.W.M.):3000/(应为2800/,1998年加了200/共存3000/)。

    5、  其他:在《交响世界》2006年第三期上发表了介绍学会和中国西方音乐学会年会召开的文章《西方音乐学会纪事》;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网站上发表年会消息;在《人民音乐》《音乐周报》刊发年会报道。

     

    二、学会工作中心:

    中心定位:西方音乐学科建设。

    当下突破口:完善学会工作、有计划地开展学会事务。

     

    三、学会工作规划:

    1、学术:

    1)    2007年内就西方音乐史经典著作的翻译和出版作出规划,并逐步实现,以建立牢固可靠的学科理论基础。

    2)    利用学会网站平台,在2007年内做出计划并开始启动并组织中国的西方音乐学科发展历史性、文献性资料汇集:包括大事记、学术论文目录、学位论文目录、学术专著目录,等。

    3)    召开相关专题的中小型学术会议(如专题研究有关各层次学科人才培养问题、综合和师范类院校中的西方音乐教学问题、古典音乐普及与宣传问题,等等)。

    4)    利用学会网站平台和学会通讯,对学科的主要研究议题作出建议性发布,并对本学科建设的相关议题进行讨论。

    2、普及:

    1)在网站上开辟普及性的专栏。

    2)组织力量编写、并与相关出版社协议出版系列西方音乐欣赏丛书。

    3)关心、组织并参与社会音乐活动。

    3、网站:

    1)完善学会网站的基本布局:学会概况(发布章程、机构、会员名单,设计和发布会标)、年会与活动,学会通讯、学科咨询。

    2)征集和发布学科基本资料:各次重要会议资料。

    3)收集学会筹备和建立的主要历史性资料。

    4)各种学术性和普及性的栏目。

    5)学会通告

    6)学会通讯。

    4、交流:

    1)学科内交流:通过网站充分实现会员间的交流;吸引非会员加入学会网站及其他学会活动平台。

    2)学科外交流:建议召开国内各音乐学学科组织峰会,交流学术组织事务;促进国内综合音乐学学科组织的建立;争取与国内音乐学其他分学科学术组织的联合学术会议和交流。

    3)国际交流:尽可能多地了解国外相关学科的信息,并告知与会员;争取以团体会员形式参加国际性学术组织和学术活动。

    5、组织:2003领导机构名单、2005领导机构名单

    1)完善必要的各个下属组织:学术组、联络组(确定联系单位和人员,加强和境外中国学人、国外学者的联系)、网站管理组、档案组、宣传和交流组,提出和规定各组的职能和计划。

    2)根据需要调整学会机构。

    3)资料积累:尽可能地完整保存学会全部相关资料。

    6、秘书处(日常工作)

    1)会员吸收和新会员批准

    2)会员证事务

    3)会员会费及收取制度

    4)会费使用制度

    5)领导机构换届改选

    6)章程修改

    7)会员联系

    7、其他

    1)编辑出版我国的西方音乐学术文选,2007-2008年中出版第一卷(1920-1949年)、第二卷(1950-1965年),第三卷(1966-1976年)、第四卷(1977-1993)、第五卷(1994-2002年)、第六卷(2003-2007年)争取在2009年内出版,以后大约10年出版一卷。

    2)编辑各次全国性西方音乐领域学术会议资料集。

    3)组织编写适应于音乐学院本科和附中专业课、共同课,及适合艺术学院、师范大学、综合大学、职业学院、中专以及普通中学小学有关课程的西方音乐史教材,以学会名义向有关教育管理部门推荐使用。

    4)编辑出版与西方音乐史课程相关(或配套)的音响和音像CD\DVD。

     

    于润洋老师在表扬郑中的学术态度时说:“在世风如此浮躁,私欲如此膨胀的社会环境下,这委实是难能可贵的。”(梅西安钢琴作品研究·序言1)这样的精神,在学术研究上踏踏实实,甚至为学科建设和发展而牺牲个人,都是我们在这个学科之中应该具备的品质,也是和我们这个学科对象所天然所有的性质一致的品质。为此,应该对夏滟洲和其他为学会做出了贡献的同仁、学者致敬。

    西方音乐学会是中国在西方音乐领域中作研究、教学、普及工作,及一切爱好音乐,特别是爱好西方音乐的乐者自己的家。相信我们一定用我们自己的努力使我们自己的学会和学科得到更好的发展。

     

    附录:

    西方音乐学会纪事

    中国的西方音乐研究开始于1930年代前后王光祈等先辈的开拓,至今80多年的历史,在学科建设上,已经有了一支观念进步、学风严谨、重视方法的基本学术梯队,有了一些较有影响的著作和研究成果,有了初步的学科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并在全国范围的文化建设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可以说已经形成了学科建设的基本架构。

    20世纪的最后二十多年中,国内召开过三次全国性的西方音乐研讨会(另外有两次美国音乐研讨会、一次苏联音乐研讨会、一次含有主要议题之一为西方音乐的《中国音乐年鉴》学术研讨会),在每次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上,来自各地从事西方音乐研究和教学的学者们都提出过组织一个西方音乐学科学术团体的强烈要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却始终未能实现。

    1998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全国西方音乐史学术研讨会,是在上世纪末对中国的西方音乐研究所做出历史性全面回顾和反思的重要会议。在世纪末的这次会议后,如果在21世纪初我们能够进一步实现成立学术组织的目标,必定会极大地促进我们在这个学科中坚持不懈地求知、求道,持续地发掘、借鉴、总结和扩展方法,在冷静思索中不断解放思想,创造学术权威,把学科建设推向前进的目标。考虑到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了更好地整合力量、开展对内和对外交流,促进这个在中国的音乐文化建设事业中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学科的建设,2003年6月,由王晡发起,经过和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等单位5位西方音乐学科资深专家学者(于润洋、沈旋、蔡良玉、杨燕迪、余志刚)的协商,根据全国广大西方音乐研究和教学者的意愿,9月正式向中国音乐家协会提出建立“西方音乐研究会”的建议。得到音协非常及时和积极的肯定后,2003年秋天先后在北京和杭州举行了分别有11人和9人参加的筹备会,根据中国音协的意见,制定了章程、推举了领导人选,在汇集了国内外较多从事西方音乐教学、研究人员的“2003·杭州·美国音乐研讨会”上(2003年12月23日)宣布成立“西方音乐学会”。会后,收到中国音乐家协会2004年5月17日“中音字[2004]2号”文件:《关于同意成立中国音协西方音乐学会的批复》,开始了学会的正式工作。

    西方音乐学会全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西方音乐学会”,直称为“西方音乐学会”,学会英译为“Society for Western Music”,缩写为“S.W.M.”。领导成员为:名誉会长:于润洋,会长:杨燕迪,副会长:蔡良玉、王晡、余志刚,秘书长:王晡(兼)。学会会员由从事西方音乐的教学、研究、传播和普及工作者组成。学会的宗旨是团结会员从事有关西方音乐的教学、研究和交流工作,广泛地与国内外相关学术组织进行联系、合作,加强中国和西方的音乐文化交流,促进我国西方音乐研究的学科建设。

    学会成立后,秘书处编辑了电子文本的学会通讯,通过网络信箱发布给全体会员和有关机构,并按照计划如期于2005年3月27- 29日在上海音乐学院召开了中心议题为“西方音乐史的教学理念与实践”的“上海·2005’西方音乐学会首届年会”,同时并举办了国内首届包括博士、硕士和本科三层次的“学生论文评奖”。年会交流了论文,汇报了学会工作,批准了新会员,增选了新的理事(韩锺恩" target="_blank">韩钟恩、林华、王东路、张弦)和副秘书长(梁晴、夏滟州),并决定了第二届年会将于2007年在西安音乐学院召开,中心议题为:“西方音乐作品解读:历史、分析、批评、方法”。目前,西方音乐学会已经在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网站上建立了自己的阵地,发布学会消息、交流学术信息。

    作为人类精神和文化的研究者,作为思想者,中国的西方音乐学科的学者们会努力在音乐这门最浪漫的艺术学科中使理论绽开出灿烂的科学之花,在朝向这一学科的终极目的──丰富人类的文化和精神的道路上,展现新世纪的光芒

     

    (发表于《交响世界》2006年第三期)杭州·2007/01/20-02/052007/03/28修改,22007/04/24·西安发表

     

    分享到:


  • 文章录入:aapu责任编辑:admin
    关于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