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会议”评述之一——情  

                                          

    2009武夷山·西方音乐学会综合性院校教学工作研讨会暨讲习班”已经在昨天结束,可是会议筹备和进行中的许多事一幕幕闪过,使我久久难以入眠。  

    这次会议是在“2007·天津·西方音乐史方向研究生培养工作会议”期间落实由福建师音乐学院承办的,当叶松荣院长主动请缨时,我对他还没有任何“感性体验”,而这一切却扎扎实实地由会议的筹备过程,特别是三天会议中的亲密接触刻在了我的脑海中。  

    会议的筹备大致是在今年1月启动的,此后,主要是从4月开始到开会前的1118日,筹备组的邱桂香老师和我之间曾经有过86E-Mail来往,相互间的信件,通常都是在不到24小时中完成回答的,我可以想象,其间她和叶院长与别的相关老师间的互动也都是如何急迫地进行的。  

    而在会议开始的三天中,从会场的摆设到摄影的策划,从茶歇的设置到住房的安排,从文集的编印到综述的撰写,数不清的事务都是由自叶院长起,那些教授副教授、博士硕士、处长主任们一一亲自动手的。把牵涉如此繁杂的事情搞得如此妥贴、完满,为纯学术性的一次展示和讨论如此顺利而毫无疏漏地在“书呆子”们的后顾无忧中完成,这些同样也是“书呆子”们是需要具有怎样的耐烦、细心和忍让才能做到,只有他们自己能够说得出一二。感谢之词不由自主地多次脱口而出,也总是无法消释似乎的“过意不去”,只有一句话可以让我们放下心来:我们都是一样的。  

    我在会议开幕式上说过,希望这次会能开成具有严谨的学术氛围和充分的学术民主的会议,而这一切必定是要建立在一些也是学术工作者身份的“同志”的辛苦、责任和牺牲的基础上的。我为你们骄傲,虽然我记不得你们的全部名字,看不全你们的所有面容(我能记得住名字的还有宋芳芳、叶荣、翁主任和刘刚老师等),但是我心中永远会有你们!我想把这归结为人的美好,归结为一种人的文化品格,归结为我们在一起的一群人的“同志”。换句话说,这就是学科的本质、学会的风气,就是大力提倡为学科的发展、学会的成长和学术的进展无私奉献的精神。  

    一切都已过去,亲切的拥抱和握别也已经过去,留下的是,我们,面对学术时唯有“冰冷”理性的学者和学习者,心中充满着的对事业、对人、对一切美好的充溢的热爱之情。现在,让我们为将来的这一切的不变——对事业、对人、对一切美好的热爱之情的不变而祝愿吧!  

                                          2009/11/24  

    分享到:


  • 文章录入:aapu责任编辑:admin
    关于 的文章
热图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