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会议”评述之二——点  

                                                         

    2009武夷山·西方音乐学会综合性院校教学工作研讨会暨讲习班”有什么值得总结的吗?当然。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西方音乐史的教学,对综合性大学和独立音乐学院的专业课和共同课教学的共性,许多代表们都谈及、有同感。而且大家的言和论不约而同地涉及到西方音乐史教学的困难: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对听音乐没兴趣,对讲理论、说技术更没兴趣。所以很自然地也把我们发言和讨论的兴趣集中在解决学习兴趣问题上。有的老师提出用“爱的教育”来引发学生对音乐的爱;有的老师搬出了精心设计的全套多媒体;有的着重于对教材的分析,有的关心考核方式,也有的注重教学目的的“师范性”或“中小学性”。应该说,这些研究或多或少都会对解决教学问题起到一定的作用,然而,我们应该注意的关键问题、那个点到底在哪里?  

    西方音乐史的教学极大程度上与音乐技术相关,一般说来,如果没有起码的音乐基础,不懂技术理论,甚至不识五线谱,作为普通的音乐爱好者是可以的,而作为音乐史的学习者,那就肯定会带来对音乐理解的巨大障碍。当我们无法解决这个基础问题,而只是力图绕开它,用乐谱和音响文本之外的视觉材料——多媒体来填充的话,势必本末倒置,不但无法实现正常的教学意图,而且会因为避开矛盾而增加了新的矛盾。所以,首先要肯定的认识是,在提高音乐分析能力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深入到课程的教学目的上去。  

    进一步看,“西方音乐史的教学绝不止是传授有关西方音乐历史的知识,而是要在认识西方音乐历史中的作品、事件、人物的基础上,寻求作品的象征意义、事件的本质意义和人物的思想意义,从而追求对音乐历史作为人类的文明、文化成果的理解,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角度去领悟音乐。”[i] 课程的终极目的是要通过对西方音乐的历史事件、人物、作品,及其风格演变、创作思想等知识的分析和掌握,达到对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的理解。一切教学内容及其形式都应该是为实现这个目标而设计。大学以上的学生已经是自主自立的成年人,对幼儿园和小学生会有效的“朝三暮四”的手法,已经逗引不了他们的“兴趣”,只有文化上的追求才有可能使学习走上正轨。而在实施过程中,对这个目标我们不可有须臾的忽略和懈怠,任何离开直接面对音乐史的基本组成要素的教学形式只能是辅助性的手段,否则,每节引发了学生兴趣的“热热闹闹”的教学现场,最后带来的只能是单薄冷清,甚至凄凉的面对“充满思想哲学和理性思维的西方音乐史仍然一无所知”的结果。  

    在现代技术手段极为发达的中国,利用多媒体、网络并不是一个难事,成套的教学课件目前也并非罕见(当然“大一统”的方式,不但没必要,而且恐怕没有人会接受),然而,“好的西方音乐史课所应该给予学生真正生动活泼的讲解、和学生时时处处的讨论、不断补充新鲜学术成果和当下的相关话题等等,是给好老师留下了最大的用武之地,多媒体方式只能作为是一种辅助手段。”“否则,科学的手段在这里就必然走向反面,科技成果也必定异化成‘死魂灵’”。  

    会议中的讲座作出了一些范例,事实证明,如果我们能在了解作品的相关事实后,从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再深入到技术分析和意义理解,人们不可能不对音乐有兴趣。  

    “音乐史的教学应该把音乐史料的历时性展示叙述、音乐事物的共时性认知分析和音乐历史研究的方法论指导三者集于一身,从而达到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这就是我们教学西方音乐史的目的,在这个点上下功夫,是解决学习“兴趣”问题的关键。  

                                                         2009/11/25  



    [i] 引自会议论文,王晡:《西方音乐史教学的十个关系》,其它引文同。  

    分享到:


  • 文章录入:aapu责任编辑:admin
    关于 的文章
热图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