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会议”评述之四——汇  

                                                                  

    这次“2009武夷山·西方音乐学会综合性院校教学工作研讨会暨讲习班”,我们还请到了来自台湾大学的王育雯女士。其实她不是第一次来大陆参加西方音乐方面的学术活动,起码2003年“杭州·美国音乐研讨会”她就来过,也带来了论文和发言。  

    西方音乐学会是全中国的西方音乐相关领域的“同志”们的家,不过我们的会员在大陆以外的并不多,学会的网页放在“中国音乐学网”中,海外的学者也不大会上这个中文网,所以有关学会的信息发布对他们来说并不太通畅。这次会我们又特别直接向五位海外会员发去信息,有幸的是他们每个人都收到了信息,也都有回信。香港的毛宇宽老师因身体原因、香港中文大学的张惠玲老师因为时间原因不能来。北德克萨斯大学卓仁祥先生是我们的老朋友,从1990年代“济南·美国音乐研究会首届年会”起就关心我们的西方音乐研究和教学,多次参会、每次都有贡献,不但带来论文、发言,还曾为美国音乐研究会的联络、资料做出了很大努力和取得了成果,这次因为得知会期已太晚了,来不及更改行程(他11月底已有安排去星海音乐学院),他表示非常遗憾,希望下次活动一定能来得了。  

    而原先是天津音乐学院西方音乐史专业的资深教授、后来定居香港的王东路老师虽然因故不能来,却发来了图文并茂、非常有价值的论文(后由我在会议上代作了介绍发言)。王东路老师的论文题目是《西方音乐史-音乐与大文化之桥》(原文为繁体中文),四个部分是:“一、成果丰硕激人/迈步更新境界;二、语言-音乐史的基本载体/文学-各姊妹艺术的兄长;三、音乐史之核心:音乐/学生迫切需要:多听;四、音乐同美术,一个听觉,一个视觉/两姊妹艺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文中还附有精彩的7张邮票和摄影、绘画图片。(如蒙应允,将首先发表在华东师大艺术学院的学术刊物《声色·艺术/学术》上)。  

    从王育雯老师的论文发言《西方音乐的“线性”结构及其与汉人音乐的关系》中,我们首先得到极大启发的是,海外学者不仅在学术观念上和我们有很大的差异,在研究方法上的特点也给我们极大启发,而且她的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和抑扬顿挫的语调(王东路老师论文中也有大段专门讲了有关纯洁语言的问题),也不禁使我们由衷感叹: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能需要我们从海外的中国人那里去拾回来了。  

    看来,由于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新面貌,大陆和海外华人联系的进一步密切,通过西方音乐学会这个组织,使全体中国的相关领域学者加强交流已经到了一个非常有必要、有可能和有前途的时候了。海外的西方音乐域的学者、老师和学生现在越来越多,和我们在大陆的人都有同域的文化背景,然而环境、语境和境遇的不同,在学术研究和教学中会有很大差异,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互相交流的新境地,我们希望会有更多的海外中国人参加到我们的学会和学术研究交流中来,汇集四海学人,为学科的发展带来新鲜的局面。中国人研究西方音乐,是一个20世纪的文化现象,它在世界范围的史学学科中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因为它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就是值得观察的。  

       

       

                                        2009/12/04

    分享到:


  • 文章录入:aapu责任编辑:admin
    关于 的文章
热图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