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学会  

      

    西方音乐学会全称-中国·西方音乐学会,简称-西方音乐学会,英译-Society for Western Music in China,缩写-SWMC  

       

    中国·西方音乐学会通讯··12期· 2014/01/10  

       

    编辑:西方音乐学会秘书处  

    学会网址:“中国音乐学网www.musicology.cn  

    秘书长联系地址:310012  浙江杭州西湖区嘉绿西苑34-3-302  

    Tel.0571-89918096  13857181951  

    E-mailaapu@sohu.com / aapuking@hotmail.com  

       

       

    编者按本期学会通讯为20138月以来的学会报道  

    20139月在沈阳音乐学院召开的学会第四届年会是一次重要的会议,本期通讯刊载了相关的报道。年会期间学会完成了换届工作,本期通讯刊发了相关信息,公布了新选举出的学会领导构成,及经修订的新的第四版学会章程。本期通讯还刊发了2009-2012年国内音乐期刊西史论文目录等。  

    本期通讯刊发了学会理事王文澜的有关文学创作的文章。继续欢迎会员报告本人学术近况,如发表和出版论文、译文、专著、译著和主编、校订相关出版物;参与和进行学术活动(包括较为重要的学术讲座、参加国内外学会会议的情况);指导研究生的情况(研究生论文开题、答辩或较为重要的学术成果)等,秘书处将有选择地在通讯中刊载。  

    本期通讯按常规公布最近审查批准的新会员名单。欢迎一切对西方音乐有兴趣的人根据学会章程申请入会。  

    由于会员的通讯方式总会有改变,希望改换电子邮箱、通信地址或其他联系方式的老会员及时通知秘书处,以便利联系;秘书处会不断更新会员联系方式。学会在年会闭会期间主要依靠网络、邮信和会员联系,目前,E-Mail仍然是最重要的联系通道,希望会员们都有这个意识,使我们的联系畅通。  

    同时希望新老会员积极反馈信息,对学会、秘书处和学会通讯工作提出建议,以使我们不断改进工作,我们将在以后的通讯中继续选登有代表性的会员来信。(每期学会通讯电子文本是由秘书处编辑后,由学会副秘书长上海音乐学院伍维曦老师负责给全体会员发到各自的邮箱中去的,如有未收到的,请向秘书处和伍老师提供准确邮箱地址,以便联系重发)  

                                                 秘书处2013/07/31  

             

       

    一、2013·沈阳·西方音乐学会第四届年会”会长工作报告--------------------------------------------杨燕迪  

    二、历经十载后中国西方音乐研究的新里程——年会述评--------------------------------------梁雪菲 闫威  

    三、2013·西方音乐学会第四届年会理事会纪要 ---------------------------------------------------------秘书处  

    四、“2013·沈阳·西方音乐学会第四届年会”秘书长工作报告-----------------------------------------    

    五、中国·西方音乐学会章程(第四版,2013-----------------------------------------------------------秘书处  

    六、中国·西方音乐学会领导(第三届,2013---------------------------------------------------秘书处  

    七、西方音乐学会第十批新会员名单(2013·沈阳) ---------------------------------------------------秘书处  

    八、西方音乐学会会员名单(更新版6-2013/10/04----------------------------------------------------秘书处  

    九、会员申请表(2013版)------------------------------------------------------------------------------------秘书处  

    十、国内音乐期刊西史论文目录(2009-2012-----------------------------胡茜茜、林潇、郝佳怡、胡悦  

    十一、音乐家的“特色产品”----------------------------------------------------------------------------------王文澜  

    十二、唁文二则  

       

    一、2013·沈阳·西方音乐学会第四届年会”会长工作报告暨年会总结发言  

    杨燕迪  

       

    (按:2013924日上午,西方音乐学会召开第四届年会中的学会会员大会。笔者作为学会会长,在会上作了本学会近期以来的工作报告。随后,根据学会章程,通过选举和推举程序,本学会产生了第三届领导机构。在此基础上,学会的第四届年会举行了闭幕式,笔者在闭幕式上作了简短的总结发言。现将会长工作报告和年会总结发言整理成文,敬请各位同仁和会员批评指正!)  

    一、2013·沈阳·西方音乐学会第四届年会”会长工作报告  

    尊敬的于润洋先生,尊敬的各位中国西方音乐学会会员同仁们:大家上午好!  

    受学会委托,我在此做本学会的工作报告,向各位同仁汇报学会近期以来所开展的工作,并也借此机会,对本学科近年以来所取得的成果做一鸟瞰式的回顾。  

    不过,在汇和回顾之前,我有一个建议:我们非常尊敬的德高望重的伟大学者、本学科的泰斗级大师、本学会的荣誉理事、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钱仁康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3315日在上海仙逝,享年99周岁。让我们全体起立并默哀,以表达我们对钱先生的深切缅怀和纪念!  

    近三年以来,本学会主要以组织学术会议和相关交流活动为核心的方式展开工作。下面我将逐一对这三年以来的主要会议和活动进行简要汇报。首先,不妨回顾,本学会第三届年会20101210日至12日在广州星海音乐学院" target=_blank>星海音乐学院成功召开,150余位来自各地从事西方音乐研究和教学的学者、教师和学生参加了本届年会。围绕中心议题“学科交叉与比较——开放性的西方音乐研究”,110余位正式代表在三天的日程中于四个分会场作了发言和交流。在这次会议上,核心命题为学科交叉,发言的主题涉及跨文化和比较研究、音乐哲学和音乐美学论题、社会学角度、作品研究(包括现当代音乐作品研究、二十世纪以前的作品研究、歌剧研究、音乐学分析与相关方法研究)、其他议题(包括早期音乐研究、基督教音乐、肖邦和舒曼、译著与书评、西方音乐史教学等)。  

    20101030日,中国音乐学院在李秀军教授的策划和组织下,成功主办了“蒙特威尔第与巴洛克早期音乐研讨会”。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小型专题会议,特别是以一次专门会议来针对某一西方作曲家做深入讨论,这在国内尚很少见。会议特邀了十多位专家学者及青年学子做专题发言,并在此基础上拟将推出专门的论文集公开出版。  

    201172日至3日,由学会和中央音乐学院共同主办“西方早期音乐研讨会2011·北京”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近三十位中外专家和学子发言,内容涉及中世纪至巴洛克音乐的相关体裁、作曲家、音乐理论、教学等,中央音乐学院的师生为配合此次会议,还组织演出专门的早期音乐音乐会及歌剧。  

    20111116-17日,有本学会参与主办的“2011音乐理论比较研究国际论坛暨《剑桥西方音乐理论发展史》中文版首发式”在北京举办。这次会议由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音乐学院、美国芝加哥大学、星海音乐学院、西方音乐学会、上海音乐出版社联合主办,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美国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承办。包括此书主编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托马斯·克里斯坦森和中译本译者、星海音乐学院教授任达敏教授等多位中外专家到会进行专题讲座、发言,交流内容相当广泛,取得很好的成效。  

    2012621-22日,由学会和上海音乐学院共同主办“2012·上海音乐学院·瓦格纳国际学术论坛,聚合了国内外众多优秀的瓦格纳研究学者,以多元的维度和视角进行对话交流。来自德国、法国和中国的十多位学者和学生从各个角度对瓦格纳的作品、思想、人生和歌剧制作及接受等议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讨和交流。  

    2012921日至22日,由中国·西方音乐学会主办,四川音乐学院承办的“2012·川音·西方音乐学会青年学者论坛,经过为期一年半的精心筹备,在四川音乐学院召开。旨在推动学科前沿建设,检阅和展示学科后备力量学术水平的重要活动。参加论坛的青年学者皆为博士学位获得者或在读博士生,他们分别是:刘小龙、伍维曦、康啸、董蓉、王丽君、冯欣欣、班丽霞" target=_blank>班丽霞、贾抒冰、杨晓琴和孙红杰。评议组成员皆为西方音乐学会常务理事,他们分别是:杨燕迪、王晡" target=_blank>王晡余志刚" target=_blank>余志刚孙国忠" target=_blank>孙国忠汪申申" target=_blank>汪申申、李秀军、周小静" target=_blank>周小静姚亚平" target=_blank>姚亚平彭永启" target=_blank>彭永启。此次会议的特点是,规模较小,内容较, 形式较  

    今年欣逢西方音乐学会名誉会长、中央音乐学院前院长、我国著名音乐史学家和音乐美学家于润洋教授八十华诞。中央音乐学院于201291516日隆重举办了春雨润物 学海成洋——于润洋八十春秋学术研讨会。西方音乐学会参与主办了此次活动,会长杨燕迪教授及学会常务理事和理事余志刚、姚亚平、孙国忠、刘经树等学者参加会议并发言。于润洋教授长期致力于西方音乐史学和音乐美学的教学和研究,并成为这两个学科的领军人物。会议非常成功,从各个方面对于先生的学术和成就进行了总结。  

    2013624日上午,“2013·上海· 西方音乐研究在中国的未来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上海音乐学院新教学楼北601教室举行。近期《音乐研究》" target=_blank>《音乐研究》杂志设置了“西方音乐史学科在中国的未来之路”专栏,约请一批西方音乐史学领域的学者围绕这一专题写作论文并展开讨论,于润洋先生特地为这一专栏撰写了“主编导语”;近日,又恰逢中国西方音乐学会为即将于2013921日至24日在沈阳召开的第四届年会而召开常务理事会,这两方面机缘促成了此次学术研讨会的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西方音乐学会和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联合主办,会议分为上半场专题发言与下半场自由讨论两个环节,相关专家学者就西方音乐研究如何在中国发展进行了热烈而富有成效的讨论。  

    自第三届年会以来,学会秘书处编辑了西方音乐学会通讯第8期、91011期。在这些通讯中,相关活动均有详尽的综述。每期当然也还有其他的很多内容。总体而言,这些学术会议和活动的数量、内容和成效,都远远高于原先我们设想的水平,着实令人欣喜。这都反映出本学会及学科发展的良好态势,也反映出大家支持学会工作、热心参与学会活动的高涨热情。在此我们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二、2013·沈阳·西方音乐学会第四届年会”年会总结发言  

    各位同仁、各位老师和同学:  

    首先,感谢各位会员和理事会对我本人和各位继续担任常务理事的同仁的信任和支持。我谨代表本学会的第3届领导机构的全体成员,向大家郑重承诺,一定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待,尽心尽力,在今后的任期内为我们学会的发展和学科的进步作出我们的努力!  

    第二,谈一些对本届年会的总体印象。这里不是总结,仅仅是局部和个人的一些印象,我们期待有更加完整的综述来进行本次年会的总结。  

    1、 我认为本次年会非常圆满、成功和顺利。在各位代表和会员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下,我们完成了既定的全部议程,包括发言、讨论、讲座,学会的换届工作,发展新会员以及相关的其他事项。值得庆贺,也值得回味。  

    2、 本届年会的组织工作是优良而卓越的,我们因此尤其要向沈阳音乐学院,向沈阳音乐学院的彭永启教授、沈阳院音乐学系冯志莲主任及其志愿者团队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3、 本届年会是老中青学者和学子集聚一堂的会议,我们充分感受到学科大家庭与学术家园的气氛,令人愉快!尤其要提及的是,我们学会的名誉会长、尊敬的于润洋先生亲临大会,并从头至尾认真听取多位代表的发言,我们应对他表示感谢和致敬!另一方面,我们欣喜地看到,青年人已经成为我们学会的主体力量,“50后”和“60后”已是参会代表的少数,而大多数代表是“70后”甚至“80后”一代!特别是通过本次换届改选,有10名具有代表性的年轻学者进入学会的理事会,这标志着我们学会以及学会所代表的学科发展正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不过,我也在此作一点小小的提醒——在本届年会中,有一些正式代表没有出席会议,但又没有给会务组提前说明,这给会议的质量和安排都造成了影响,希望引起注意并请大家相互转达。  

    第三,关于本届会议的发言,我没有、也不可能全部聆听,只谈让我感触良多的印象,可以用进一步加强、深化、凸显三点来概括。  

    1、  第一是中国关怀和出于中国的问题意识进一步加强。如何在西方音乐的研究中体现中国人的视野和视角,或者说这种视角和视野的途径和意义何在,这本身是本届年会的中心议题,也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有时甚至是激烈的争议。我认为,这种讨论的意义不在于最终能否达成一致,而在于让大家对这一问题有更明确和清醒的意识;  

    2、  第二是对西学的了解和批判性的引入进一步深化。我们看到,本届会议中有许多发言都针对西方音乐学的某一专题领域,或某个学者研究,或是某本书,或是某一学术问题,其中很多发言都是在占有和研读了大量西学前沿文献的基础上得以展开,学术质量和思考深度都有可喜的进步;  

    3、  第三是学术研究的方法论意识和多维视角进一步凸显。本届年会的发言中体现出非常多样的方法论取向——如社会学的、意识形态批判、史学理论与反思、诠释学与批评性的分析,等等,不一而足,着实可喜可贺!  

    第四,借此机会,我在此汇报新一届理事会对学会下一步的工作的相关建议。  

    1、首先很高兴在这里宣布,学会的下一届年会——第五届年会——将在2016年适当时间在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召开。在此我们向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叶松荣教授表示衷心感谢!  

    2、其次,按照学会以往的做法,我们将在两届年会之间一系列小型的专题会议活动,目前的初步考虑是,1)拟于2014年适当时间与全国音乐评论学会联合举办一次“音乐评论与中国当前演出业态发展高峰论坛”,拟将联合剧院和相关演出团体一起合办;2)拟于2014年适当时间在中国音乐学院举办“中西音乐史比较与共同议题专题研讨会”;3)拟于2015年举办“西方音乐学会第二届青年论坛”活动。  

    3、理事会提议,在下一届年会期间,举办本学会第二届学术论文评奖活动;  

    4、加强学会的网络建设和通讯编辑工作,在网页、学会通讯的版面格式、内容丰富性上做进一步的改进。  

    第五,纵观本次年会的总体状况及近年来本学科发展的态势,我认为本学科发展的空间很大,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也很大。可以将这些挑战和机遇总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  本学科的发展面临我国高度发展的音乐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挑战,当前,西方音乐研究和教学中,仍然存在课程量不足,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尤其缺乏成型和系统的高层次教材,特别是相关的断代史、专题史、体裁史以及重头作曲家和重要作品的系统性论述。这需要学科成员大家共同努力,不断推出可靠、扎实又富有创见的论著和译著,学科内涵的体系化建构才会逐渐得到改善。  

    2、  我们也面临我国高速发展的音乐生活的挑战。目前,全国各大城市都在兴建剧院和音乐厅,音乐演出活动极为活跃,乐迷的水平逐日走高,而网络的音乐资源也日趋丰富,这一态势实际上提出了对学术支撑和引导的迫切要求。我以为,上述本学科自身的建构和回应社会音乐文化的需求这两个方面的诉求可以结合起来。  

    3、  当前中国已是举足轻重的世界大国,我们还面临着我国文化复兴、走向世界的召唤与挑战。如何在国际意义上的音乐研究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如何在西方音乐的研究中做出中国学者的独特贡献,如何更加有效地进行理论创新,并凸显自己的学术创见,这些都是今后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  

    让我们共勉!谢谢大家!  

       

       

       

       

    二、历经十载后中国西方音乐研究的新里程  

    ——2013·沈阳·西方音乐学会第四届年会述评[1]  

    梁雪菲 闫  [2]  

       

    2013922日,中国西方音乐学会第四届年会在沈阳音乐学院隆重召开。本届年会是由中国西方音乐学会、沈阳音乐学院主办,沈阳音乐学院承办(音乐学系协办),由中国音乐学网、人民音乐、音乐研究、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网等多家媒体支持。本届年会的中心议题为“西方音乐研究的中国视野和西学前沿”,其下分设四个子议题:1、中国的西方音乐研究历史、特色与前瞻;2、中西音乐比较:方法与途径;3、当代西方音乐学术研究的走向与反思;4、瓦格纳、威尔第专题研究。本届年会为期三天,设三个分会场,并在2223日晚安排了三位外国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来自国内外200余位从事西方音乐研究的学者、教师、学生前来参会,其中有百余位正式代表参与主题发言与讨论。开幕式上,沈阳音乐学院副院长张力伟教授代表院长刘辉教授向与会代表致欢迎词,西方音乐学会名誉会长、前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于润洋教授和西方音乐学会会长、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教授分别对此次会议致辞,希望通过本届年会上各位代表的交流与切磋拓展我们的视野,并预祝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西方音乐学会历经十载,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美国音乐研究会”和“苏联音乐研究会”的成立,到2003年在杭州师范学院音乐艺术学院举办的美国音乐研讨会上成立西方音乐学会,上海音乐学院召开的首届年会(主题为“西方音乐的教学理念与实践”),再到西安音乐学院举办的“西方音乐作品的解读——历史·分析·批评·方法”为主题第二届年会,广州星海音乐学院第三届年会(主题为“跨学科、跨文化研究和中西音乐比较”),并且在举办年会期间还坚持举办一些小规模的、专题性的研讨性活动,如在第三届年会与本届年会举办期间,中国西方音乐学会先后主办或参与主办了“西方早期音乐研讨会”(2011年)、“2011音乐理论比较研究国际论坛暨《剑桥西方音乐理论发展史》中文版首发式”(2011年)、“春雨润物,学海成洋——于润洋80春秋学术研究会”(2012年)、“2013·上海·西方音乐研究在中国的未来发展”学术研讨会(2013年)等,这些会议的召开反映出学会的规模和建设思路均朝着趋于成熟的方向发展,将各位学人的学术力量,有效地予以整合,对推动中国的西方音乐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整体性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相信通过业界学者的共同努力,未来中国的西方音乐发展在此基础上必将大放异彩。本届年会基本展现了自2010年以来我国西方音乐研究的优秀成果:  

    一、中国的西方音乐研究历史、特色与前瞻  

        不同地域的研究者针对西方音乐研究时总会呈现出不同特色,对于中国研究者而言,站在他者的角度研究西方音乐是否具有我们自身的独特之处呢?与会代表围绕这一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尤以对“中国视野”的讨论最为热烈。究竟什么是“中国视野”?上海音乐学院孙国忠教授在《西方音乐史研究:学术传统与当代视野》的发言中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中国特色”或“中国视野”的内容实质是什么?如何在具体研究中展示这种“特色”或“视野”?假设“中国特色”或“中国视野”在西方音乐研究中是能够得到呈现的话,那么这样的追求是否就是我们研究西方音乐的终极目标?孙国忠教授认为“西方音乐(史)研究的中国视野”的提法并不科学,它剥夺了学者个性体现与研究实践展示的密切关系。我们的西方音乐研究是要嵌入到历史音乐学这个学术领域的“上下文”中,才能展示个人独特的眼光和思索的认识的,更何况我们对于西方历史音乐学领域的丰厚成果仍处于“初识”阶段,要在整体上达到与西方学界相同的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对于西方音乐研究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将西方音乐这种艺术现象作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来对待,以客观的态度与主动的选择来探寻其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艺术蕴意与文化特征,努力在深层次上理解其精神内涵的价值和意义。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叶松荣则在题为《西方人的音乐中国人的学术——如何理解以中国人的视野研究西方音乐观念与实践的问题》的发言有另一种认识:“中国视野”指的就是“用中国人的眼光来看西方音乐”,要在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当代文化、技术的前提下,探索中国特色西方音乐史研究,这是以黑格尔在异文化研究中倡导的“本土化”视角为理论基础,力图搭建与西方学者相争共处的文化对话平台。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些以中国人的视野研究西方音乐的文论,它们从中国传统哲学或中国文化出发对西方音乐予以解读。此外,“中国视野”并不是我们对西方音乐研究的终极目标,它只是我们研究西方音乐时运用的一种方法、思维方式。我们以中国人的视角去研究西方音乐应该能获得一种新的认识与收获。  

    除了有关“中国视野”话题的讨论之外,与会代表还对我国的西方音乐研究的方向探索和研究成果梳理进行发言: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刘小龙在参照语言学和文学理论的基础上做出一种学理探索,提出了“西方音乐话题史”这一概念和范畴,这对于现有的音乐史研究模式的调整、推动研究目标和内容的转向与扩展、开辟更为广泛而多元的话语空间具有一定意义;杭州师范大学王晡教授就《中国人的西方音乐史学理念》进行发言,通过主体地位、宗教观念、作品中心等七个方面指出中国人的西方音乐史学理念的特殊性;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孙红杰通过对古代西方音乐记谱法研究现状的梳理,探讨该研究选题对于中国西方音乐学研究的意义;来自中国音乐学院的李秀军教授通过西方近几十年蒙特威尔第的研究来看西方音乐史学科在中国的发展;沈阳音乐学院的梁雪菲以《关于中国的西方早期音乐研究(20042013)》为题发言,在对2004年至今的国内西方早期音乐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后,进一步探索早期音乐研究课题的可能性方向。  

    二、中西音乐比较:方法与途径   

    关于西方音乐研究的方法我国学者一直以来都在尝试走多元化道路,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方法可谓是展开中国视角特色研究的突出体现。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伍维曦的发言题目为《中世纪盛期教会音乐活动中的文人性因素——以彼得·阿贝拉德、瓦尔特·德·夏迪永和莱奥南为例》,在进一步了解以“文人音乐家”这一视角观察整个中世纪西欧教会人士的音乐活动,以及教会音乐家的生存方式和其在音乐实践与理论方面的成就与影响后得出,在西方音乐史中,和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中相似的“文人”及其音乐活动虽然只是昙花一现的短暂辉煌,却给其后的西方音乐史留下深远影响。而在中国古代,尽管文人和文人音乐在数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在中国文化内部,却没能孕育出和西方相似的、以作品为核心的艺术音乐。这就引发了我们对中西文化史中“文人”及“文人音乐”的形态异同进行辨证,并就1213世纪西方教会人士音乐活动中的“文人性”因素进行分析和阐释。  

    对西方音乐文化的广泛体察,进而深入认识其中的观念差异将为我们研究西方音乐提供新的思路与途径。上海音乐学院李晓诺老师从原始民族的生存方式对中西音乐观念间的差异进行发言,她从时间观、空间观和自然观三个方面展开阐释,进而比较中西音乐思维方式、审美观念、音乐形态等方面的差异。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杨九华教授就《西方音乐与文化体征的深度关联》进行发言,从民族、信仰、意义、本我四个方面解读西方音乐文化,并指出我们应该站在什么样的角度观察与分析1、西方音乐家的民族身份决定了其所承载的历史烙印与民族的共性气质和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其民族音乐元素的显性表达及民族共性气质和精神的隐性流露。2、了解作曲家的信仰体系。3、对“意义”内容的充分认识——其一,针对一定的对象做出判断和取舍,涉及到价值观的导向问题;其二,伦理的认识和内心准则。4、“本我”是音乐创作、研究等艺术活动的物质载体实现个性的来源,音乐家的专属标签。在对“本我”的解读中看到其中折射出作曲家对于生命过程的体验和渴望。对于这四个方面的解读需要我们放下个人因民族、信仰等影响而累积起来的“成见”,在实证、科学的方法和态度下对作品予以分析;来自山西运城学院音乐学系的李晶副教授通过思索死亡的漫漫历程对西方音乐有了另一种解读,从中世纪到巴洛克的西方音乐——死亡与宗教的联姻、古典主义时期的西方音乐——死亡与理性的对峙、浪漫主义时期的西方音乐——死亡与价值的反思、20世纪以来的西方音乐——死亡与现实的碰撞这四方面进行梳理论述,在考察作曲家对于死亡因素在作品中的运用的同时,引发我们对于生命本质等方面的关注。  

    三、当代西方音乐学术研究的走向与反思  

        及时了解当代西方音乐学术研究动向是对现今学者们学养考察的基本要求之一,对前沿性西学成果展开公证的评价与思考,这样才能为我国的西方音乐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且指引正确的方向。“对当代西方音乐学术研究的走向与反思”这一议题展现了我国对西学成果的解读与对西方音乐研究的新成果动向把握的程度。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教授就题目为《学养、智性和感悟的协调统一:查尔斯·罗森<古典风格>音乐分析与批评的方法论启示》进行发言,《古典风格: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一书由美国钢琴家、音乐学者查尔斯·罗森所著,是自美国国家图书奖设立近60年来唯一获奖的音乐著作,也是在西方音乐世界中引用率最高的文献之一,杨教授作为这本书的译者,将本书所包含的音乐分析和批评的方法论参考价值予以展示,并列举其中的高见和妙评:1、深厚地道的学养——体现在极为深入和专业的音乐知识中。2、清晰条理的智性——作者善于抓住音乐的突出特征和基础本质,并能够以冷静和清晰语言进行阐述。3、透彻精微的感悟——感性的高度发达。以上因素的结合使得学养、理性和感悟统合为一体,但其音乐分析的思想框架和语言叙述依然较为拘泥于技术语言层面,而较少涉及思想、文化和内容方面的考量,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音乐文字描写前,耐心的积累并用心的体验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获取写作时的音乐敏感性、历史修养厚度等。中国音乐学院栾志弘的发言题目为《走出“密室”——对当代西方亨德尔研究中一道独特景观的追踪与审思》,在对加利·托马斯撰写的《亨德尔是同性恋吗?》一文与艾伦·T·哈里斯于2001年出版的《作为奥菲欧的亨德尔:室内康塔塔的声音与欲念》一书中关于亨德尔性取向问题的陈述、比较后,结合“怪异”理论的表征与走向,对当下存在的这种别具一格的“新音乐学”研究现象做出客观的评价和理性的审思;沈阳音乐学院董鑫的发言题目为《从舞曲组曲到室内奏鸣——读荷马·乌利奇的〈室内乐〉一书有感》,通过对此书的阅读指出,目前我国对于西方音乐中的古典经典了解已经比较充分,但对于其如何形成的探究却未能详尽。  

    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何平教授就《美国音乐研究的学术视点及前瞻》一题进行发言,何平教授以自己所教授的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的美国音乐研究的学位论文为依据,以纵向的历史为视点、横向的技术风格为交叉点、独特的学术品格为时代映照,对国内的美国音乐研究成果现状作以归纳,勾勒出我们的学术视点和研究特点,并对未来的研究远景作以展望。中央音乐学院姚亚平教授对音乐理解的可能方式进行发言,指出我们可以从音乐分析、音乐美学对音乐作品进行解读,也可以将其置于文化学和社会学的研究中。前两种研究方法属于比较传统的音乐理解方式,而第三种则比较新颖,这种“新”在于它们有一种新的语言意识,受到当代语言学、符号学、人类学观念的影响。虽然这种音乐观念目前争论很大,但它们毕竟提出了新的问题,并在西方学术界已有一席之地,是我们今后进行音乐研究不可忽视的倾向。中央音乐学院刘经树教授就《音声缭绕无言词——论有解说的音乐与独立音乐》进行发言,在对德奥传统中的独立音乐、有解说的音乐等进行阐述后,认为我们可以把绝对精神视为独立音乐最深刻的哲学理念。上海音乐学院的陈鸿铎老师对西方现代音乐作品中出现的“复体裁”现象进行研究,以中国学者对西方音乐进行前瞻性研究的姿态,提出西方现代音乐作品体裁研究的方法与策略。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宋方方(代读)在女性音乐史的特点及新史学对西方音乐研究的影响》中对有关女性主义作曲家的研究成果进行概述,指出女性音乐史研究是女性主义后续研究的基础。此外,星海音乐学院黄虹教授的《真的有纯音乐吗?——从西方器乐体裁的历史形成看音乐的形式与内涵》、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陈新坤的《音乐诠释学:愿景、历史与方法》、四川音乐学院李兴梧教授的《对西方“20世纪音乐”历史的再认识》等发言都从不同方面展示出对西方音乐理解的当代视角。  

    四、瓦格纳、威尔第专题研究  

    2013年是瓦格纳、威尔第诞辰200周年,因此,本届年会第三分会场所设立的有关瓦格纳、威尔第的专题研讨将会起到对该研究领域进行总结、反思、开拓创新的作用。各位代表的发言以两位伟大作曲家的作品解读为主,但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较为多元化。  

    有关瓦格纳的作品解析集中于对歌剧《帕西法尔》的研究,但分析视角与分析方法则不尽相同。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的田洁对《帕西法尔》中的宗教因素对于作品的影响进行分析;上海音乐学院的陈琛围绕着人们对这部剧的争议——它究竟是瓦格纳创作的倒退还是前进为出发点,以音乐分析与思想蕴含为脉络来探讨《帕西法尔》在瓦格纳作品中的地位、价值及晚期创作的风格。最后总结出《帕西法尔》绝不是瓦格纳的败笔之作,而是他晚年真实的内心独白;上海音乐学院的朱星月针对瓦格纳《帕西法尔》的前奏曲进行研究;上海音乐学院的甘芳萌则以“转换网络”的分析理论视角对《帕西法尔》中角色的戏剧发展进程展开发言;来自中国音乐学院的康啸对《帕西法尔》中的神秘女性昆德莉进行剖析。  

    除了对歌剧《帕西法尔》的分析,还有对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罗恩格林》、《纽伦堡的歌手》的分析,如上海音乐学院曲锐的发言题目为《白天、黑夜、黎明——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音乐、戏剧结构及寓意》,题目的拟定是因为整部歌剧的三幕分别发生在白天、晚上和黎明,发言围绕前奏曲开始的音乐构成、歌词中阐发的意念、整部歌剧的戏剧动作和戏剧结构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上海师范大学的米然就瓦格纳歌剧《罗恩格林》中的形式因素进行发言;沈阳音乐学院的彭永启、闫威对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一书中有关瓦格纳的观点进行梳理、解读;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王文澜的发言是对瓦格纳《回忆录》阅读后的思考;天津音乐学院的林萍围绕瓦格纳当代音乐研究的启示进行发言;上海音乐学院的刘禹君以“风格二元论”探讨为理论基础,联系瓦格纳创作实践中对风格追求的变化,正确的理解瓦格纳对迈耶贝尔的批判,及其对瓦格纳后期创作道路的影响;上海音乐学院的韩锺恩教授在《批评音乐学设想并及音乐学写作工作坊》的发言中对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从2009年至今有关瓦格纳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简要介绍。  

    有关威尔第的发言较为多样化,首先是有关威尔第作品的解析,上海音乐学院的瞿枫以“晚期风格”探寻威尔第暮年之作《奥赛罗》和《法尔斯塔夫》,先对“晚期风格”进行解释,之后对威尔第《法尔斯塔夫》戏剧手法研究的同时,将其与佩格莱西、莫扎特、罗西尼等人的喜歌剧进行比较,既体现了威尔第歌剧的连续性,也体现了其中的独特性,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威尔第这部作品中对喜剧手法的继承性和创造性;上海音乐学院的汪贝贝也对威尔第歌剧《法尔斯塔夫》进行发言,但是对其中喜剧手法的探寻,则以脚本编创、音乐语言本体和喜剧手法三方面展开。在音乐分析时从意外、反衬、反串三种手法出发,从而显示出威尔第与莫扎特、罗西尼等喜歌剧创作的不同之处;中国音乐学院的杜超对威尔第歌剧《麦克白》中麦克白夫人的精神失常进行解读,以音乐戏剧和意大利传统歌剧出发,暗示了麦克白夫人是无法被治愈的,从而看到了威尔第的《麦克白》与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之间的异同。此外,还有针对威尔第研究趋势和总体特征的发言,如沈阳音乐学院的董蓉(代读)就《威尔第的歌剧世界:近二十年西方学界的研究趋势》发言,对20世纪下半叶至21世纪的十余年间的有关威尔第研究所形成的学术思潮予以介绍,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于威尔第研究动向的了解;四川音乐学院的杨晓琴对《威尔第歌剧中的现实主义特征》进行剖析,以《利哥莱托》、《游吟诗人》和《茶花女》为例,分析作品中所呈现出的现实主义特质和形态。  

    年会特邀两位外国瓦格纳研究专家进行了专题讲座。来自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的瓦兹索伊(Nicholas Vazsonyi)教授的发言题目为《瓦格纳品牌的发布与推广:<纽伦堡的名歌手〉》(Launching the Wagner Brand: Die Meistersinger von Nürnberg)。瓦兹索伊教授指出瓦格纳在20世纪到来之前,就已经懂得借用媒体的力量来提高声望、推销作品——发表自传与评论文章等一系列出版文献资料,这些自我推销使得他的理论观点得到广泛传播,并引发音乐创作、音乐评论等领域的热议。其后,他对《纽伦堡的名歌手》的主题特征、情节设置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解析。来自德国拜罗伊特大学的音乐学家、戏剧史学家慕根(Anno Mungen)教授以《2013瓦格纳年:地方视角与全球视野》(The Wagner Year 2013:Local and Global Approaches)为题进行发言,聚焦于2013年瓦格纳诞辰200周年之际的庆祝活动。慕根教授认为制作瓦格纳的歌剧没有、也不应该有唯一正确的方式,在不同的时空、历史、文化、传统等所构成的语境当中的各种瓦格纳作品版本,正说明瓦格纳至今仍在激发当代歌剧制作的想象力。  

    五、其它  

        本届年会除对四个子议题的发言讨论外,还有对西方早期音乐、古典和浪漫时期音乐、20世纪西方音乐及分析理论和西方音乐文化宏观理论的较多优秀研究成果。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余志刚的发言针对西方早期音乐展开分析性研究,余教授选取14世纪作曲家奇科尼亚的两首庆典经文歌《哦,帕杜瓦,闪耀的星》(O Padua, sidus preclarum)和《让我们赞美彼特罗·马切洛》(Petrum Marcello Venetum)进行作品创作背景与体裁的关系、声部之间的均等感、模进和模仿手法的运用等方面特点的分析,对奇科尼亚的音乐风格做出进一步的总结。英国巴洛克音乐专家、中央音乐学院2013年访问教授彼得·奥索普(Peter Allsop,以其著作《科雷利:我们时代的新奥菲欧》(Arcangelo Corelli:New Orpheus of Our Times)其中的一个章节展开发言。武汉音乐学院的汪申申和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徐德分别对有关古典和浪漫时期音乐的研究成果予以展示,汪申申教授提出要关注西方音乐史上的女性作曲家,认为女性作曲家的研究是一个较为新颖的视角,呼吁各位专家学者重视西方音乐史上的女性作曲家研究;徐德老师让各位参会者近距离观察了肖邦前奏曲Op.28原作版,提出原作版在演奏出版和理论研究领域的意义。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何宽钊就20世纪西方和声进行了审美现代性分析:从个人主义的泛滥与有限性的拒斥、灵韵的衰退与震惊的凸显和形式主义倾向等方面阐述了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在20世纪西方和声中的张力和冲突天津音乐学院周小静就《2013歌剧现场观摩断想》进行发言,她主要围绕两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是从功能角度看作曲家的具体写作手法以及不同形式的审美效应,以威尔第和瓦格纳的歌剧为例进行说明。随后通过斯坦尼剧院新版的《奥涅金》、2013年天津版的斯特拉文斯基歌剧—清唱剧《俄狄浦斯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对第二个问题——“从不断出新的舞台实践去探究原作意义及其新意”进行阐述。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的音乐学家温特(Robert Winter)教授为我们带来了题为《西方音乐教学的改革之路》的演说。温特教授以音乐实践与音乐理论之间的矛盾和联系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一款能够“调和”这种矛盾的由他设计的音乐软件——“空中音乐”(Music in the air),他的多媒体概念展示与西方音乐教学经验相结合,为国内从事该领域工作的各位同行带来较大启示。  

    结语  

    本届年会于24日上午圆满闭幕,本届年会在延续前几届年会的传统之上又有了新的意义——我们开始主动而积极地审视自身在整个西方音乐研究领域中的位置,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西方音乐研究之路,当然,在此基础上,国内各位学者仍怀有一个共同愿望,便是注重国际视野,希望中国的西方音乐研究能够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和重视。本次会议可以明显地反映出我国在西方音乐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1)、关注人数增加、参会成员范围扩大——除专业音乐院校的师生外,各综合大学的艺术院(系)师生也较为积极地提交发言论文,并且参会的青年师生所占比例有所扩大,可以看出西方音乐研究的后备力量正逐渐强大;2)、参会论文数量增加、质量有所提高——既有对近年来某一领域专题研究成果的梳理与总结,也包含学术含量较高的硕、博士论文宣讲;3)、会议议题更为深入、研究成果选题丰富——译著文献的高水平翻译扩展了我们的视野,也为我们研究西方音乐提供了有力论据,分析方法的多元化(如诠释学、符号学等方法论的引入)使得我们能够由对作品音乐本体的分析扩展到对文化、社会背景的深层剖析;4)、年会的影响力有所增强——本届年会除了来自国内的参会代表外,还邀请到国外的专家学者对当前西方音乐研究情况进行介绍,对于国内学者而言,在丰富研究视野的同时,也增强了自身对国际学术环境的参与感。虽然现阶段中国的西方音乐研究仍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成体系的综论性文章较少、理论方法有待创新等,但相信通过今后大家的不断努力,中国的西方音乐研究将会迈上更高的阶梯!  

    二、2013·西方音乐学会第四届年会理事会纪要  

    学会第四届年会期间,923日晚1930-2230,学会在年会下榻的丽都索菲亚特酒店商务中心会议室召开理事会,理事会由会长杨燕迪主持,参会的有到会的理事20人:王文澜、王  晡、邓希路叶松荣、孙国忠、何  平、刘经树、李兴梧、李秀军、余志刚、伍维曦、汪申申、陈鸿铎、杨燕迪、周小静、周耀群、夏滟洲、姚亚平、黄  虹、彭永启。  

                                            

       

    理事会就年会最后一天的相关议程作了讨论,决定安排就“中国视野”作一小时自由讨论。另外,审批了新会员,对学会换届事务(换届决定、理事推荐名单、换届程序、常务理事和会长副会长秘书长产生办法等)和学会章程修改方案作了讨论,听取了会长工作报告和秘书处工作内容汇报,确定了会员大会、闭幕式的议程和主持人,初步确定了下届年会(2016)的单位地点,及年会前的其他学会活动。  

                                                      (王  晡)  

       

    三、中国·西方音乐学会秘书处工作报告  

    2013/09/21,沈阳第四届年会)  

       

    各位会员、各位同志,我代表秘书处向各位会员作2010年学会第三届年会以来的简短的工作报告。  

    我们一直强调西方音乐学会是中国在西方音乐领域中作研究、教学、普及工作,及一切爱好音乐,特别是爱好西方音乐的爱乐者自己的家园,每当收到新会员入会申请时,我都会用一句“欢迎来到我们自己的学术家园”来表示个人的感觉。自从2003年成立以来,再过三个月学会就要满十周岁了,十年来学会持续发展、成长壮大,而现在正面临着以新的面貌、开拓学会发展的新阶段的时候了。  

    一、201012月广州第三届年会以来学会工作情况  

    1、     学术活动。第二届年会以来,学会完成了规划中的全部活动,而且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12011/07/2-3,主办,“西方早期音乐研讨会2011·北京”,中央音乐学院。  

    22011/11/16-17,主办方之一,“音乐理论比较研究国际论坛暨《剑桥西方音乐理论发展史》中文版首发式,北京。  

    32012/06/21-22,主办,“2012·上海音乐学院·瓦格纳国际学术论坛”,上海音乐学院。  

    42012/09/21-22,主办,“2012·川音·西方音乐学会青年学者论坛”,成都,四川音乐学院,10名青年学者、9位专家参会。  

    52012/11/30-12/01,主办方之一,"前沿与对话-全国中青年音乐理论家论坛",华南师范大学。  

    62013/06/24/,主办,“2013·上海· 西方音乐研究在中国的未来发展学术研讨会,上海音乐学院,7位专家报告,一场讨论。  

    2学会通讯。编发了4期通讯:总8-2011/02/25,总9-2011/12/04,总10-2013/01/14,总11-2013/07/31  

    通讯的内容包括学会组织和参与组织的学术活动综述、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纪要、学会年会的全面记录、学会会员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的报道、学会网页介绍、不断更新的会员名单、学会章程和会员申请表等,内容比以前丰富了一些,增加了更多的色彩和视觉材料照片,就学会的历史来说是比较全面的足迹记录,我们除了继续努力加强和会员的联系外,还要进一步使通讯办得更新颖、丰富和有效。  

    3、  会员发展。  

    1)  学会会员第一批133-2003年、第二批79-2004年、第三批72-2007年、第四批11-2008,第五批47-2009,第六批96-2010,第七批11-2011,第八批18-2012,第九批9-2013,共计473人。  

    2)   本次年会前已有新的申请者8人,加上年会期间申请人,理事会共审批了新会员79人,现学会会员总人数为552  

    3)   学会成员主要是各院校的师生,及少数在出版社、杂志社、等单位工作的成员,从组成范围看非常有必要继续扩大,这也是学会工作将来应该开拓的一方面,因为会员范围的扩大也必将带来学科发展的新思路。  

    4、     网站建设  

    在中国音乐学网上,学会的专页始终置于各学会的前列,我们也寄希望于随着网站建设的发展,包括上音和南艺的合作、网站主要负责人进入学会理事会等,使学会工作和学科发展的情况能够通过网站得到进一步的促进。  

       

    二、经费情况:  

    三次年会和历次较大的学会学术会议期间会员交纳会费共计44650元,用于网站维持劳务费等1500元。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表达过一种想法,那就是西方音乐学会因为面对的是有着人文主义核心价值的一种文化领域,它很自然地带来我们业中人与其他人不同的学科特点,看清这点对我们学科发展是有意义的。而现在我们又提出了,作为中国人的西方音乐学科,应该进一步认清自己从业的困难和弱点,也要知道我们必须建立中国特有的理念的重要性,因为如果不具备这个特点的话,我们就会失去存在的必要性和真正的基本价值。  

    作为学会,我们所有的会员要像对待自己的家——Family,而不仅是Home House那样去爱护、保护和维护它;作为学科,我们要以自己独有的品格、风气和追求,为它的健康成长贡献力量。学会成立以来,我们一直在树立这个组织和学科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不遗余力、不辞辛劳、不避嫌疑,以无私的精神和每个人自己的努力和成果,以持续不断的积极工作,在中国的学术和艺术事业中树立高度的水平和独特的形象,显示学会在中国的作用和影响,发挥学会体制的作用、发挥会员的积极性,为学会和学科的发展共同努力。让我们为这个学术家园的兴旺发达共同努力!  

    2013/09/21  

       

    五、中国·西方音乐学会  

          

    (第四版,2013923日第四届年会通过)  

       

    第一章        

    第一条  西方音乐学会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下属学术团体组织。  

    第二条  学会的宗旨是团结会员从事有关西方音乐的教学、研究和交流工作,广泛地与国内外相关学术组织进行联系、合作,加强中国和西方的音乐文化交流,促进我国西方音乐的学科建设。  

       

    第二章 会    

    第三条  学会由从事西方音乐的教学、研究、传播和普及工作者组成。自愿申请者履行入会手续、经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批准后成为学会会员,会员吸收程序主要包括:填写并递交会员申请表、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批准,经申请学会可发放会员证明。  

    第四条  学会会员有维护学会利益、交纳会费的义务,和选举学会组织机构、对学会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第三章 活    

    第五条  每三年举办一次年会,在年会间歇期间开展由学会主办的其他学术性的各种形式的活动。  

    第六条  学会在“中国音乐学网”(http://musicology.cn)网站上设立学会专页,作为会员信息交流的平台,并不定期编辑出版学术性通讯。  

       

    第四章 组    

    第七条  学会由会员推举产生的理事会组成领导机构,理事会推举常务理事,由常务理事会推举出会长、副会长、秘书长。   

    第八条  学会一般应每年度召开常务理事会一次,在年会期间召开理事会,讨论决定学会重大事务,在必要时随时召开会长、副会长和秘书长会议,商议学会工作。秘书长负责日常事务。根据学会工作的需要可由秘书长聘任副秘书长和特邀副秘书长。  

    第九条  理事会每届任期为两届年会的时间跨度(双数年会期间改选),理事可连选连任。资深学者可聘为荣誉职务。  

       

    第五章 经    

    第十条  学会经费来源于会员会费和社会资助,由秘书长指定专人管理。会费收取额度由常务理事会决定。经费使用情况由秘书长在会员大会上报告。  

    第十一条  学会经费用于组织学术活动、成果发表和交流,以及维护学会网站所需。  

       

    第六章 附则  

    第十二条  本章程通过后报中国音乐家协会备案并施行。  

    第十三条  本章程由理事会负责修改和解释。  

                                           

                                            (沈阳·第四届年会,2013/09/23  

       

    六、中国·西方音乐学会第三届领导名单  

    (第四届年会会员大会通过·2013/09/24  

    名誉会长:于润洋  

       

    荣誉理事(21人):   

    蔡良玉、陈宗群、高士杰、黄腾鹏、黄晓和、李应华、廖乃雄、刘诗嵘、毛宇宽、沈  旋、孙学武、谭冰若、王东路、严宝瑜、俞  抒、张洪岛、张洪模、张己任、张  弦、钟子林、卓仁祥  

       

    会长:杨燕迪  

    副会长:王  晡、余志刚  

       

    秘书长:王    

    副秘书长:伍维曦   

       

    常务理事(11人):  

    邓希路、李秀军、彭永启、孙国忠、汪申申、王  晡、姚亚平、叶松荣、杨燕迪、余志刚、周小静  

       

    理事(36人):  

    班丽霞、毕明辉、陈鸿铎、邓希路、董  、韩锺恩、何  平、黄  虹、李兴梧、李秀军、梁  晴、刘经树、刘小龙、彭永启、钱亦平、宋莉莉、孙国忠、孙红杰、  辛、汪申申、王  晡、王文澜、伍维曦、夏滟洲、徐  、姚亚平、杨汉丹、杨  健、杨九华、杨燕迪、叶松荣、余志刚、郑  中、周小静、周耀群、朱敬修  

                                                   (人名以拼音为序)  

       

    七、中国-西方音乐学会第十批新会员名单  

    2013923日学会理事会审核通过,共77人)

       

    中央音乐学院(3):高拂晓、邹  迪、林  

    上海音乐学院(8):李小诺、刘禹君、刘  娟、周文娇、金晶洁、汪晓花、汪贝贝、曲  

    中国音乐学院(3):杜  超、李  媛、杨  

    天津音乐学院(4):孔维锋、盛  汉、张  竞、梁  

    沈阳音乐学院(10):闫  威、崔孙佳、徐  研、张莉佳、杨思斯、王  哲、王一品、王  冠、张丽娜、董  

    武汉音乐学院(3):陈  海、章  杨、梁  

    西安音乐学院(2):冯存凌、王  

       

    广西艺术学院(8):杨  阳、杨思敏、杨柳成、邹星星、陈佳妮、孙  超、唐婧玲、刘菁菁

    吉林艺术学院(1):李悦欣

    大连艺术学院(1):曲立昂

       

    华东师范大学(1):胡  

    上海师范大学(5):明  虹、魏  巍、张泽亮、吴言希、米  

    南京师范大学(3):杜  琳、孙彤烨、段文君

    福建师范大学(2):李方郁、杨绿荫

    杭州师范大学(2):朱可心、詹颖睿

    长春师范大学(1):张晓霓

       

    山东大学(1):安  

    河南大学(2):赵怀超、秦会朵

    四川大学(1):叶资含

    济南大学(2):张子怡、齐丽花

    长江大学艺术学院(2):李  娜、何  

    华南农业大学(1):栾志弘

    东华理工大学(1):朱厚鹏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1):王薪舒

    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1):孙家钰

       

    山东滨州学院(1):姚  

    运城学院(1):刘公凯

    山东济宁学院(1):扈少煜

    湖州师范学院(1):鲁  

    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1):张景易

    琼州学院(1):唐  

       

    吉林省委党校(1):倪超英

       

    人民音乐出版社(1):何艳珊

       

    八、西方音乐学会会员名单(更新版6-2013/10/06  

    (按已知所在单位排列)   

    中央音乐学院(34):于润洋、钟子林、李应华、余志刚、姚亚平、周耀群、刘经树、徐  璐、王新华、王  爽、王婷婷、张  娜、元  媛、邓  军、罗小东、黄晓和、张洪模、陈宗群、张洪岛、毛宇宽、  悦、邓  军、朱  苹、吕常乐、潘  澜、张瑛琪、李晓冬、何宽钊、孙  恒、张乐心、江欣城、王丽君、李文吟、贾抒冰、高拂晓、邹  迪、林    

    上海音乐学院(44):杨燕迪、钱仁康、谭冰若、廖乃雄、沈  旋、陶  辛、孙国忠、邹  彦、余丹红、费元洪、钱亦平、梁  晴、韩锺恩、林  华、王丹丹、陈鸿铎、张慧娟、冯  磊、于  青、张继红、金毅妮、王明华、颜  咏、伍维曦、张  莎、戴  娱、周  伶、张  、张瀛戈、刘嘉优、龚晨晨、葛敏敏、朱  云、张琳君、吕  丽、孙  浩、张  博、高严夏子、江松洁、叶  雨、孙丝丝、韦  辉、瞿  枫、乐  敏、李鹏程、李小诺、刘禹君、刘  娟、周文娇、金晶洁、汪晓花、汪贝贝、曲    

    中国音乐学院(9):高佳佳、赵冬梅、张筠青、王  鑫、康  啸、李秀军、杨静茂、陈铭道、殷  遐、  超、李  媛、杨    

    天津音乐学院(10):周小静、黄蓓蓓、吴新伟、安军红、丁  灵、林  萍、高燕生、李  林、  研、王永锴、孔维锋、盛  汉、张  竞、梁    

    武汉音乐学院(27):汪申申、田可文、刘  筱、杨汉丹、邹红云、徐  艺、杨峻峰、罗  娟、董  辉、刘  昱、贺  莉、李丽斯、罗娅妮、钟汉音、高  琳、孙可人、梁大鹏、单金龙、  婵、张明娟、袁利军、王亚楠、蔡梦雅、汪  爽、胡阿丹、王宇翔、唐晓江、  海、章  杨、梁    

    西安音乐学院(26):陈士森、高士杰、夏艳洲、闫  敏、张玉香、乔  云、李  晶、崔  兵、祁宜婷、侯旻霞、赵宏伟、乔永平、王丽娟、王  青、张  瑜、王  杨、华慧娟、柏峻霄、刘  莹、安  晶、顾  萌、丁  静、  瑜、姚益锋、徐  冰、曹  妍、冯存凌、王    

    星海音乐学院(24):关伯基、邓希路、黄  虹、张  琳、黄  燕、黄  蕾、刘雅新、吕  侣、胡  娉、郑伊洋、王少明、仇静文、黎  敏、廖成霞、王  瑞、杨正君、林松源、姚  畅、李  花、谢泽慧、叶莉斯、刘思颖、彭莉佳、周凯模  

    沈阳音乐学院(7):彭永启、梁雪菲、董  蓉、孙学武、谷  音、田  甜、  博、  威、崔孙佳、徐  研、张莉佳、杨思斯、王  哲、王一品、王  冠、张丽娜、董    

    四川音乐学院(16):邹向平、杨晓琴、李兴梧、俞  抒、何  弦、  康、柳  良、王任飞、刘  英、蒲娟娟、王梦婷、杨  跃、陈晓旭、陈文佳、李沐徽、甄志平  

    中国艺术研究院3):蔡良玉、万  昭、李    

    山东艺术学院(11):朱德九、蒋晓苏、郑  中、肖安平、张运平、郭建勇、延  超、赵  芹、毅  军、  哲、王  晶、    

    南京艺术学院8):潘  洁、屠  艳、周建明、杨  健、班丽霞、贾程程、赵  越、袁    

    吉林艺术学院(4):郑  艺、张  弼、石松柏、赵去非、李悦欣  

    云南艺术学院(2):赵仲羽、师向宁  

    广西艺术学院(6):董平文、李  莉、王  涛、赵增芳、马莹莹、王广国、  阳、杨思敏、杨柳成、邹星星、陈佳妮、孙  超、唐婧玲、刘菁菁  

    新疆艺术学院(1):王宝龙  

    河南艺术学院(1):魏    

    大连艺术学院(1):曲立昂  

    解放军艺术学院(1):林国宏  

    中国戏曲学院(1):郭金玲  

    北京舞蹈学院(2):宋  欣、刘彤杉  

    北京演艺专修学院(1):郭    

    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1):张景易  

    杭州师范大学(19):王  晡、赵庆辉、吴海萍、杜亚雄、杨九华、张  平、金  芳、杨  敏、焦  雁、石佳佳、王旭青、朱  彤、邹建林、刘兰兰、朱凯璐、朱宁宁、韩昕昕、  沛、许  乐、朱可心、詹颖睿  

    天津师范大学(5):陈  琨、张巨斌、孔方铭、孙光钧、葛灵姗  

    上海师范大学(3):施  忠、冯季青、孙红杰、  虹、魏  巍、张泽亮、吴言希、米    

    南京师范大学(2):陈小兵、陈新坤、  琳、孙彤烨、段文君  

    沈阳师范大学(1):崔    

    哈尔滨师范大学(2):林  媛、王丽莉  

    徐州师范大学(1):马淑伟  

    长春师范大学(1):张晓霓  

    福建师范大学(14):叶松荣刘毅云、刘淳尹、刘亭汝、陈静文、倪  明、林  卿、杨  凡、宋芳芳、吕久丰、杨智慧、邱桂香、伊  楠、  翔、李方郁、杨绿荫  

    山东师范大学(7):张  炫、吴  宁、宋莉莉、张梦榕、郑  熠、张丽莎、陈    

    湖南师范大学(3):向少华、孙胜华、周    

    浙江师范大学(2):冯志平、赖朝师  

    贵州师范大学(2):龙德云、吴    

    陕西师范大学(1):白君汉  

    辽宁师范大学(1):张    

    安徽师范大学(1):余    

    江西师范大学(3):杨子文、林  潇、    

    西北师范大学(10):黄腾鹏、王文澜、张鹏远、张  敬、张  蕾、宋润婕、延  玫、丁  婧、孟  燕、    

    东北师范大学(10):张维娜、高志民、龚岳萍、陈晓艳、王  莹、刘  扬、米高慧、刘  昭、钱雪莲、谢    

    华东师范大学(6):姜  蕾、郑  艳、郑  侨、李  灿、李  圣、朱知俏、    

    华南师范大学(1):麦琼  

    华中师范大学(1):徐    

    西北师范大学(1):杨    

    西华师范大学(2):聂沙沙、程佳音  

    山西忻州师范学院(1):高志利  

    江西上饶师范学院(1):徐爱瑜  

    吉林长春师范学院(1):王丽燕  

    浙江湖州师范学院(3):张建国、汪  洋、闫  萍、    

    广西玉林师范学院(1):余双慧  

    江西赣南师范学院(1):袁    

    安徽淮南师范学院(1):陈良宝  

    广东潮州韩山师范学院(1):陈    

    宁夏师范学院(1):袁建军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1):林    

    浙江传媒学院(5):潘  洁、陈  诺、吴晚屏、朱  琴、李    

    浙江教育学院(1):周炜娟  

    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1):孙家钰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2):黄明智、胡    

    乌鲁木齐职业学院艺术学院(1):蔡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3):曾冠桃、周文坚、张杰英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1):石    

    河南大学(20):朱敬修、郑晓辉、王  新、苏  淼、闫  霏、田  果、翟  静、郑  好、纪明明、李  洁、谢  靖、董  莹、李  婷、何  鑫、关春玲、孙  洁、戚卫民、吴亚娟、王  婧、于  佳、赵怀超、秦会朵  

    北京大学(5):严宝瑜、刘小龙、毕明辉、李荣锋、丁    

    厦门大学(5):王  珉、左丽红、卢广瑞、郭小苹、罗智源  

    大连大学(2):李晓颖、孙    

    佳木斯大学(2):陈楠楠、蔡华明  

    上海大学(1):李    

    福州大学(1):林    

    郑州大学(1):王东亮  

    温州大学(1):邓深海  

    聊城大学(1):牟艳丽  

    宁波大学(1):王    

    南通大学(1):柯    

    吉林大学(2):安  盈、吕净植  

    贵州大学(2):姜  筑、崔文玉  

    广州大学(1):刘    

    山东大学(1):周筱宏、    

    海南大学(1):李    

    四川大学(1):叶资含  

    长江大学(1):薛睿韬、  娜、何    

    中州大学(1):林    

    集美大学(1):李建武  

    华侨大学(1):赵    

    西南大学(1):汪    

    中央民族大学(1):张    

    云南民族大学(1):施    

    西北民族大学(1):黄    

    苏州科技大学(1):苏春敏  

    南昌航空大学(3):夏  郁、车新春、刘    

    华南理工大学(6):何  平、连凯凯、王  欣、曲海洋、梁文珊、周    

    华南农业大学(1):栾志弘  

    湖南文理学院(1):何啸鸿  

    四川文理学院(1:王    

    东华理工大学(1):朱厚鹏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1):王薪舒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1):谌    

    国防科技大学(1):王丽虹  

    西南科技大学(1):田彬华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1):徐恩平  

    上饶职业技术学院(1):苏谢敏  

    北京外国语大学(1):腾继萌  

    广东肇庆学院(1):何舒曼  

    山东泰山学院(3):林  琳、郝亚莉、王吉利  

    山东枣庄学院(1):张    

    山东滨州学院(1):姚    

    山东济宁学院(1):扈少煜  

    浙江台州学院(2):金灵秋、姚    

    山东潍坊学院(1):赵玉卿  

    南京晓庄学院(1):王    

    浙江丽水学院(1):吴    

    广东惠州学院(1):温潇潇  

    三明学院(1):胡丽玲  

    运城学院(1):刘公凯  

    琼州学院(1):唐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1):周佳竹  

    陕西艺术师范学校(1):黎    

    杭州市萧山第三高级中学(1):韩    

    山东滨州市鲁中学院(1):颜婷婷  

    广州《读城》杂志社(1):王诗元  

    广州古琴学会(1):陈    

    上海歌剧院(1):周    

    人民音乐出版社(3):苏澜深、徐  德、杜晓十、何艳珊  

    上海音乐出版社(2):姚方正、王秦雁  

    《音乐周报》编辑部(1):傅显舟  

    中国歌舞剧院(2):刘诗嵘、卜大伟  

    吉林省委党校(1):倪超英  

    香港演艺学院(1):王东路  

    香港中文大学(1):张惠玲  

    香港浸会学院(1):杨翰伦  

    台湾省花莲市台湾大学(1):王育雯  

    美国北德克萨斯州立大学(1):卓仁祥(Gene J. Cho )  

    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大学(1):梁永生(Liang  

    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大学(1):江浦奇  

    德国帕德伯恩大学(1):王    

    单位不详(1):张己任  

    学会会员第一批133人(2003年)、第二批79人(2004年)、第三批72人(2007年)、第四批10人(2008),第五批47人(2009),第六批96人(2010),第七批11人(2011),第八批18人(2012)、第九批7人(2013/06),第十批77人,共551人。  

    附注:  

    学会章程中有关会员的规定文字为:  

    “第二章     

    第三条  学会由从事西方音乐的教学、研究、传播和普及工作者组成。自愿申请者履行入会手续、经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批准后成为学会会员,会员吸收程序主要包括:填写并递交会员申请表、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批准。对有需要和要求的会员给予会员身份证明。  

    第四条  学会会员有维护学会利益、交纳会费的义务,和选举学会组织机构、对学会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学会随时接受入会申请,申请表格可以直接在学会网页学会通讯上(musicology.cn)下载,填写后请用e-mail发到秘书长邮箱(aapu@sina.comaapuking@hotmail.com);收到申请表格后,会被列入“准会员”名单;学会每年都会召开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并在会议期间审批新近申请入会的“准会员”。会员名单也会在学会通讯中不定期刊登公布。  

    以上名单可能会由于单位变化、工作原因等有不准确或错漏,也希望会员们及时通知秘书处,以便更正。  

    学会秘书处(2012/12/31-2013/07/27  

       

    九、会员申请表(2013版)  

    《西 方 音 乐 学 会》会 员 申 请 表    (贴照片处)  

    编号                            填表时间                   

    姓名  

       

    性别  

       

    出生  

            

    民族  

       

    籍贯  

       

    单位  

       

    部门  

       

    身份  

       

    专业  

       

    主页网址  

       

    E-Mail  

       

    邮编  

       

    通讯地址  

       

    电话  

       

       

      

      

      

      

      

      

      

    起止时间  

                        

    身份  

    专业  

       

       

       

       

       

       

       

       

       

       

       

       

       

       

       

       

       

       

       

       

       

       

       

       

       

       

       

       

       

    参加  

    学术  

    团体  

    情况  

        

                   

        

      

       

       

       

       

       

       

       

       

       

       

       

       

       

       

       

       

       

      

       

      

       

    论、  

       

      

       

      

                              

    著或译  

    字数  

    发表和出版处和时间   

       

       

       

       

       

       

       

       

       

       

       

       

       

       

       

       

       

       

       

       

       

       

       

       

       

       

       

       

    审批  

                       

    会费缴  

    纳记录  

    时间  

       

    时间  

       

    时间  

       

    时间  

       

    数额  

       

    数额  

       

    数额  

       

    数额  

       

    有关人士可以下载此表,依照学会章程履行手续参加学会。  

    2013/09/23通过《学会章程》修订版:“第三条  学会由从事西方音乐的教学、研究、传播和普及工作者组成。自愿申请者履行入会手续、经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批准后成为学会会员,会员吸收程序主要包括:填写并递交会员申请表、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批准,经申请学会可发放会员证明。  

       

       

    十、2009-2012国内音乐期刊西史论文目录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 胡茜茜、林潇、郝佳怡、胡悦辑录  

    12009年度  

    一、期刊  

    《中国音乐学》   

    1  

    广博·深刻·特色·创新——中国西方音乐史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中的质量意识探讨  作者:叶松荣    P112-116+120  

    舒伯特《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Motto”研究  作者:陈乐燕 P131-13  

    2  

    中西古代乐教思想比较研究      作者:王康华、张红霞  P93-96  

    唯诗是尊:舒伯特艺术歌曲的诗学背景   作者:陈勇  P139-141  

    斯克里亚宾钢琴奏鸣曲展开型乐段研究  作者:裴建伟   P119-123  

    叠合与接近:梅西昂歌剧《阿西西的圣方济各》   作者:梁晴  P132-138  

    拉赫玛尼诺夫室内抒情性心理歌剧特征分析 作者:张云平    P142-144      

    3  

    通过罗杰的观看:《音乐与迷幻——论音乐与附体的关系》 作者:萧梅    P46-55  

    李斯特《裴特拉克十四行诗》和声技法  作者:唐勇 P131-134  

    脱其形,不逾矩——歌剧《命终威尼斯》的艺术特色     作者:安宁    P139-144  

    4  

    哈利姆·埃尔-达巴钢琴组曲《大宇宙艺术中的小宇宙》(I-)研究 作者:王惠芹P131-133  

    肖斯塔科维奇《24首序曲与赋格》调性思维的启示      作者:梁静    P134-137  

    《音乐研究》   

    1  

    一个被误会了的回旋奏鸣曲式乐章——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曲式新析兼评相关陈说  作者:钱仁平    P85-93  

    贝多芬《庄严弥撒》中的仿古与象征手法    作者:刘小龙    P94-102  

    舞台上的疯狂——在一个失去理性的世界中产生理智  作者:Wolfgang Mastnak、杨燕宜  P110-115  

    2   

    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布里顿两部歌剧中“性取向”问题的国际研究现状及方法  作者:安宁  P75-85  

    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的主义发展及其音乐叙事  作者:王旭青  P96-106  

    斯克里亚宾前奏曲Op.333研究  作者:邵晓勇 P107-113  

    4  

    20世纪上半叶犹太音乐家对哈尔滨音乐艺术发展的影响  作者:胡雪丽  P38-49  

    5  

    马丁·路德的音乐价值观及其历史意义  作者:王新  P74-84  

    威尼斯作为16世纪末17世纪初欧洲音乐发展中心的历史机缘分析  作者:姚青P84-89  

    通过历史见证音乐,从音乐中聆听历史——亚利克斯·罗斯《其余皆是噪音:聆听20世纪》述评  作者:宫宏宇  P89-104  

    对于肖邦音乐“悲剧—戏剧性”内涵的个人化探索——评于润洋教授新著《悲情肖邦》  作者:刘小龙  P104-109          

    6   

    美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  作者:马达  P50-61  

    《人民音乐》   

    1月刊  

    充满人性魅力的巴赫——听赫维特钢琴独奏音乐会有感  作者:段召旭  P40-41  

    对多元音乐文化的深度探求——记中央音乐学院“世界音乐周2008——中国·芬兰音乐国际研讨会”  作者:王先艳  P45-48  

    英国高等艺术教育音乐学科基准解析  作者:张小敏  P78-81  

    我爱上了贝多芬——从《贝多芬论》成书谈起  作者:黎章民  P87-89  

    多元音乐文化的和谐共存——《上海犹太社区的音乐生活》读后感  作者:丁成梅P92-94  

    2月刊  

    威尔第和普契尼歌剧女高音咏叹调艺术风格之比较    吴静寅  37-39  

    美国新英格兰音乐学院音乐课程改革分析    尹爱青  82-85  

    探究《凯皮拉的小火车》音乐创作特色  李凤凤  86-89         

    3月刊  

    “新音乐”创新问题研究的中国人视野——评叶松荣《断裂与失衡:中西视野下的西方20世纪“新音乐”创新的局限性分析  作者:王安国  P70-71  

    努兹鲁尔爱国主义歌曲研究  作者:姚金佳    P74-77  

    论墨西哥传统音乐的文化取向  作者:庄静 P78-81        

    4月刊  

    撼动心灵的交响演绎——评美国芝加哥交响乐团北京巡演  作者:刘小龙  P15-18  

    李斯特钢琴套曲《旅游岁月·瑞士篇》诗境分析  作者:陈沛  P50-53  

    回归传统、真实与诗意——聆听国内首次早期槌击钢琴音乐会有感  作者:檀革胜P59-61  

    《名歌手》中的“瓦格纳寓言”  作者:殷遐  P84-87          

    5月刊  

    超越与深化——对西方音乐研究改革开放30年的回顾  作者:蔡良玉   P13-21  

    舒伯特两部声乐逃去的调性布局及特点  作者:吴明  P33-35  

    戴维·埃里奥特和他的实践音乐教育观  作者:马达 P60-63  

    20世纪埃及本土作曲家音乐创作方法取向刍议    作者:王惠芹    P79-81  

    摇滚音乐叙事及终结  作者:周华生    P82-85  

    音乐分析中一道靓丽的彩虹——《拱形音乐结构之研究》读后  作者:王涛 P90-92  

    6月刊  

    从诺诺、拉亨曼、胡伯尔的创作看作曲观念与技法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魏媛莉  P68-71  

    布里顿“复风格”音乐的形成及特点  作者:胡艺芳  P72-74  

    格拉纳多斯钢琴音乐的民族风格  作者:谭艺民  P75-77  

    弗朗兹·卢卡索维斯基的声乐教学  作者:赵青    P78-80  

    严肃的理想主义歌剧观——从《作为戏剧的歌剧》一书看科尔曼的歌剧观  作者:陈汝锦  P86-89   

    7月刊   

    艺术与爱情交织的灿烂星光——新版普契尼《托斯卡》“观”后感  作者:高拂晓P41-43  

    巴赫《b小调长笛奏鸣曲》之诠释   作者:杨亦兵    P55-59  

    读《杨燕迪音乐文集》 品音乐人文内涵 作者:张巨斌    P92-93        

    8月刊   

    从舒伯特到沃尔夫:“和弦半音”的运用——从利德的钢琴伴奏看和声半音化  作者:刘阿冷   P46-47        

    9月刊  

    试论《诺尔玛》音乐形象的悲剧美  作者:赵雪晖    P30-32  

    一夜三剧 看尽百态人生——上海歌剧院普契尼“三联剧”观后感  作者:陈娅玲  P46-48  

    浪漫情怀的理性演绎——毛里奇奥·波利尼钢琴独奏音乐会观后感  作者:杨慧  P44-45  

    西方音乐史研究中的文化缺失  作者:班丽霞    P85-87+95  

    论理查·施特劳斯的歌剧创作  作者:谈云波    P91-94    

    10月刊  

    在戏剧性中如歌抒情——谈威尔第女高音旋律之美学特征  作者:陈芸  P46-48  

    文化义含下的世界音乐教学——《世界音乐文化的教学》读后感  作者:朱玉江  P92-94  

    11月刊  

    一位指挥家的艺术价值和使命——评克劳迪奥·阿巴多现场演绎的马勒交响曲  作者:刘小龙  P29-31  

    由英国萨里大学音乐研究生课程引发的思考  作者:柳椰  P72-74  

    物我合一 音乐为本——艺术指导别格列特索娃·柳波夫教授的教学理念  作者:单宏健   P75-77  

    20世纪西方音乐的轻松解读——读田艺苗新著《时间与静默的歌》  作者:陈辉  P92-93  

    12月刊  

    我就是阿依达——评美国女高音莱昂廷·普莱斯的歌唱艺术  作者:方露娜  

    P17-19  

    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声乐套曲——《三首素描》和《6首А·勃劳克诗词》  作者:陈静 P79-81  

    二、学报  

    《黄钟》  

    1  

    勋伯格是怎样走向“十二音”的?  作者:郑英烈    P3-9  

    赋格主题首部的创作技法  作者:王球  P10-17  

    里盖蒂《永恒之光》中的微复调技法    作者:徐昌俊、左延芳    P18-27  

    斯克里亚宾“神秘和弦”形成过程与结构形态    作者:王文 P28-37  

    音色旋律的透视分析——读卡特《练习曲中的时值长度》  作者:饶泽荣  P38-44  

    修辞:音乐突围的谋略——欧洲音乐的艺术化倾向如何从教堂礼拜中产生的观察与分析  作者:姚亚平  P57-66  

    Polyphony”一词的音乐涵义与历史沿革解析   作者:李兴梧    P67-71  

    用多元音乐塑造当代大学生的音乐文化价值观——《世界音乐》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作者:周耘  P177-181  

    论肖斯塔科维奇《第一大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的结构及其演奏  作者:唐艳P186-195  

    2  

    马勒交响曲中的“递延”现象研究——以马勒“器乐三部曲”为例  作者:符方泽P115-128  

    斯特拉文斯基《士兵的故事》中的拼贴复调技  作者:叶思敏  P129-144  

    修辞:音乐突围的谋略——欧洲音乐的艺术化倾向如何从教堂礼拜中产生的观察与分析() 作者:姚亚平    P145-153  

    论巴伯《小提琴协奏曲》的歌唱风格    作者:彭松 P169-174  

    旋律“绵延性”与演唱“抒情性”的高度融合——论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会练声曲》的创作和演唱  作者:龚叶  P175-181  

    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的“花唱”版本研究  作者:张蓉、刁刻  P182-186  

    3  

    西方音乐美学的诞生及其范式()  作者:宋祥瑞    P3-10  

    迈尔音乐风格理论的美学阐释  作者:高拂晓    P11-19  

    《时间的色彩》之《终结段》鸟歌特性音调分析  作者:郑中  P40-46  

    勋伯格《乐队变奏曲》的十二音处理与配器技术()  作者:胡磊  P47-56+67  

    关于“音值组合法”中的“休止符组合法”与“切分音组合法”  作者:王岚 P193-200  

    4  

    论十二音对位——现代音乐复调技法研究之六    作者:刘永平    P3-11  

    谢德林《复调手册》中的对位技法研究  作者:孙晓烨    P12-22  

    勋伯格《乐队变奏曲》的十二音处理与配器技术()  作者:胡磊  P23-30  

    论拉赫玛尼诺夫《#f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音乐风格特征      作者:杨凡  P31-37+45  

    西方音乐美学的诞生及其范式()  作者:宋祥瑞    P113-120  

    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套曲《瞬间》的五条创作主线及其演奏处理  作者:周丹  P165-175  

    《交响》   

    1  

    舒茨音乐美学思想评介    作者:吕波  P21-23  

    俄罗斯音乐史上的圣愚现象——强力集团    作者:刘莹  P93-96  

    2  

    理性面对西方音乐史研究中的基督宗教问题  作者:高士杰    P5-9  

    德国大学中的音乐教育及其理论专业设置与发展  作者:曾金寿    P20-25  

    浪漫主义时期西方钢琴音乐的美学倾向  作者:陈颖  P56-59  

    歌剧解析的理论浅识——以《茶花女》为例  作者:高婧  P60-62  

    未竟的“天鹅之歌”——普契尼歌剧《图兰朵》解析  作者:羊为军    P63-67  

    肖斯塔科维奇《24首钢琴前奏曲》分析及教学初探()    作者:吴晓韬    P72-80  

    科尔曼的音乐批评观:语境·内涵·意义  作者:徐璐凡   P90-96  

    3  

    玛受回旋歌《甜蜜而和蔼的面容》解读——兼及西方早期诗歌作品的诠释问题  作者:祁宜婷  P49-55  

    管弦乐配器法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作者:冯毅    P56-66  

    19世纪欧洲文化沙龙对音乐发展之影响  作者:郭红豆   P67-70  

    4  

    斯克里亚宾早期的钢琴音乐创作  作者:吴琛    P97-102  

    结构史学方法与瓦格纳作品解释  作者:高秦平  P103-107  

    《乐府新声》  

    1  

    《十首木管五重奏》No.Ⅶ分析——兼谈关于现代音乐作品分析的几点思考  作者:明虹   P9-12  

    音乐分析趣谈系列(十一)  作者:李吉提    P13-14  

    《“BACH解密”》节选()  作者:赵晓生    P15-21  

    潘德列斯基早期管弦乐创作的颠峰之作——《第一交响乐》之管弦乐法分析  作者:竹岗  P27-32  

    弓弦间的交响——对布拉姆斯《a小调小提琴与大提琴协奏曲》(op.102)的结构分析  作者:姜盛林 P33-36  

    论利盖蒂作品中的“静态运动”因素的存在价值——以《第二弦乐四重奏》为例  作者:徐越湘    P37-38  

    施尼特凯素描——选自克罗诺斯弦乐四重奏团演奏的《阿尔弗莱德·施尼特凯弦乐四重奏全集》  作者:所罗门·沃尔科夫、范哲明、瓦莱利亚·苏珊妮娜  P101-105  

    西方歌剧及艺术歌曲的演唱特点之比较  作者:宋一、王少艳  P147-150  

    从肖邦《#c小调波兰舞曲》的演奏看力度层次分析  作者:徐华菲  P154-157  

    奥斯卡·彼德森爵士钢琴即兴演奏浅析  作者:曹洋  P170-176  

    浅析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op.19)及《钢琴曲五首》(op.23)的织体特点  作者:陈俪月    P197-203  

    柯达伊复调变奏曲中的民族性与灵活性初探  作者:翟纬经    P227-231  

    2  

    音乐分析趣谈系列(十二)  作者:李吉提    P3-4  

    《“BACH解密”》节选()  作者:赵晓生    P5-12  

    结构严谨、思维巧妙的“建筑”大师——卢托斯拉夫斯基《弦乐四重奏》的结构比例分析  作者:姜盛林    P19-22  

    对管弦乐《Mi-parti》中数控技术的分析  作者:韩焱    P23-26  

    潘德列斯基早期管弦乐创作的颠峰之作——《第一交响乐》之管弦乐法分析  作者:竹岗  P27-30  

    试论20世纪美国民族主义风格在科普兰创作中的体现 作者:丁红梅    P37-42  

    论德沃夏克的《e小调交响乐》(自新世界)   作者:励继红、励霄红    P43-45  

    感性的幻想 理性的构思——舒曼《a小调钢琴协奏曲》主题—动机的音程结构分析  作者:宋维薇  P46-49  

    从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看偶然音乐  作者:郑侨  P107-108  

    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的“音画”想象空间    作者:吴兆媛    P134-136  

    走进《伊斯拉美》的幻想世界  作者:印慧媛    P137-141  

    德彪西《意想集》的风格形成及声音表现手法    作者:曹仕锋    P167-169  

    试论20世纪初期歌唱风格的美学观念——以贝利尼歌剧《梦游女》中“啊,真不敢相信”为例  作者:朱春妮   P184-187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力度处理特征  作者:阎冰  P188-193  

    和谐之美——古典合唱艺术的精髓  作者:陈伟贤    P194-195  

    对里盖蒂《音乐探索》的探索——浅析里盖蒂创作中对“核心音高”的最初尝试  作者:孙晓烨    P226-233  

    3  

    和声半音化写作中的若干原则  作者:姚恒璐    P3-11  

    《“BACH解密”》节选()  作者:赵晓生    P12-21  

    卡巴列夫斯基前奏曲Op.38,NO.1解析   作者:陈国威    P24-27  

    肖斯塔科维奇《第八交响曲》第三乐章的乐队写作技术分析  作者:吴晓云  P28-32  

    皮埃尔·布列兹的“音级乘法”解读  作者:齐研    P41-49  

    纷繁尘世中的静默朝圣者——对帕莱斯特里那的再认识    作者:李灿  P91-96  

    施尼特凯的弦乐四重奏  作者:托马斯·海因尼施、玛丽亚·伯尔加莫、范哲明  P99-105  

    利比·拉森的《爱情歌曲:女诗人作词的五首歌曲》成就了她的艺术家事业  作者:邹天伦 P115-118  

    谈巴赫《十二平均律》曲集的律制及键盘乐器的“十二非平均律”  作者:刘宝利P154-158  

    秉承前辈之精华 开拓个性之风格——普罗科菲耶夫《第一钢琴奏鸣曲》的分析与演奏  作者:王蕾 P170-175  

    亨德尔歌剧中的女高音声部研究综述  作者:倪海霞  P176-178  

    4  

    和声半音化写作中的若干原则  作者:姚恒璐    P10-23  

    论艺术歌曲的诗乐关系——以马勒的声乐套曲《旅人之歌》为例  作者:吴荣华P33-40  

    裂谷中依旧主音常鸣——从反传统浪潮中坚持共性写作的拉赫马尼诺夫及其作品看结构性音乐史  作者:郝军    P41-43  

    肖邦钢琴叙事曲和声技法初探  作者:杨家林    P44-50  

    倒影复对位中的和声思维研究  作者:周天星    P51-60  

    形散而神不散——尼古拉·卡普斯汀作品OP.40 no.6的音乐分析及演奏处理  作者:黄雅丽   P153-156  

    咏叹调《深沉而幽暗的夜晚》赏析  作者:王金媛    P162-164  

    钢琴艺术指导在双簧管协奏曲中的作用——莫扎特《C大调双簧管协奏曲》伴奏演奏分析   作者:李晓燕    P184-187  

    舒伯特《bA大调即兴曲》Op90,No.4分析与演奏    作者:姬永利    P191-193  

    《天籁》   

    1  

    感性与理性交融之结晶——浅析巴托克《弦乐、打击乐和钢片琴音乐》第一乐章的音乐  作者:左延芳  P57-67  

    勋伯格复兴复调的演变阶段  作者:杨柳成、勒内·莱博维茨  P68-83  

    有关音乐史“事实”问题的若干关键词  作者:孟雁翎    P84-87  

    西方音乐学会研究生培养工作会议综述  作者:夏乾  P123-127  

    2   

    勋伯格的全音阶理论及其实践  作者:刘文平    P27-34  

    浪漫主义管弦乐描摹手法的经典之作——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唐·吉诃德》的内容与结构关系探论  作者:雷兴明    P35-43  

    解析贝多芬“英雄”变奏曲Op.35   作者:韩冰  P51-58  

    阿诺德·勋伯格眼中的勃拉姆斯    作者:袁利军    P59-71  

    《克莱采尔42首练习曲》之我见   作者:张劼  P122-127  

    3  

    希腊化—罗马音乐美学述要    作者:宋祥瑞   P28-31+36  

    两极化的对比与“静”、“动”交替的扩展——蒂皮特《第三交响曲》的曲式结构分析  作者:李如春    P104-113  

    4  

    调式还原与主题变形的结构功能——巴托克《弦乐四重奏》的套曲结构管窥  作者:王桂升    P9-20  

    论西方音乐史学人类学化的发展倾向及研究方法——兼及中国人研究西方音乐的几个问题  作者:吴新伟    P21-31+43  

    瓦格纳“整体艺术”观念的美学探究——兼及主体感官实现的可能性分析  作者:刘研    P62-70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1  

    贝多芬E大调钢琴奏鸣曲op.14 no.1第一乐章之音乐构造研究 作者:赵礼  P63-70  

    试析钢琴组曲《戈雅之画》中的乐思即兴性  作者:肖益清  P89-93  

    一部充满父爱的儿童作品——浅析德彪西钢琴组曲《儿童园地》及其演奏  作者:钱明慧  P97-103  

    斯特拉文斯基的三首单簧管小品乐谱分析及演奏提示  作者:郭玉    P111-113  

    2   

    论音乐哲学与音乐美学的学科视野及交叉关系——兼谈2001年新版《格罗夫音乐词典》置换“音乐美学”词条的原因 作者:龚妮丽  P23-28  

    贝多芬“c小调情结”之缘起   作者:张弛  P41-48  

    论和声分析中的若干因素  作者:吴小璋    P80-83  

    3  

    迈尔的音乐风格理论  作者:高拂晓    P9-18  

    齐默尔曼论音乐的美  作者:齐默尔曼;金经言  P19-26  

    从普奥的国际关系看“勃瓦之争”中的非音乐因素    作者:胡娉  P64-69  

    菲尔德夜曲风格特征与19实际钢琴制造工艺的关联性研究 作者:黄蕾  P70-76  

    勋伯格初期无调性音乐作品中的主题中心    作者:袁利军    P77-83  

    4  

    传统与现代、民族与国际的多元融合——柯达依·佐尔坦《小弥撒曲》音乐要素特征分析  作者:黄燕  P85-91  

    巴托克《钢琴奏鸣曲》的形态学分析    作者:纪欢格    P106-112  

    普契尼歌剧《波西米亚人》中“咪咪”的戏剧形象分析    作者:喻晓雯    P113-115  

    《音乐探索》   

    1   

    和弦名称的规范问题  作者:陈大苍    P34-36  

    关于音乐写作的研究——谈谈多声音乐中的多声关系  作者:肖岗  P37-42  

    钢琴调律的多元化发展    作者:江烈焰    P58-60  

    音乐教育的哲学思辨——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读后    作者:周冰琦    P80-82  

    声乐学科在符号学意义下的解读    作者:周静  P87-89  

    从现代哲学释义学角度来看钢琴作品的理解问题  作者:迟冰 P99-101  

    2   

    和声语言在音乐作品中编配的艺术风格  作者:黄洛华    P30-35  

    威尔第歌剧中的重现主题  作者:董放  P36-40  

    穆索尔斯基大型钢琴套曲《展览会上的图画》演奏分析    作者:毛冀钰    P66-69  

    论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演奏风格    作者:陈依红    P75-77  

    3  

    自由时空 人性回归——音乐审美观念浅析   作者:池瑾璟    P39-42  

    和谐的平衡世界——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K.284)第二乐章的美学浅释  作者:胡倬    P43-45  

    神秘主义背景下的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理念    作者:孙静梅、唐碧蓉    P46-48  

    “共性写作”时期的非典型曲式中的典型现象    作者:扈滨  P49-52  

    对传统和声进行中部分“不良进行”的把握    作者:黄承箱  P53-56  

    继承传统 植根民族 探索创新——里盖蒂钢琴作品《莱切卡组曲》分析报告  作者:郑艳丽    P57-60  

    门德尔松《d小调庄严变奏曲》op.54演奏技巧   作者:吴驰  P65-67  

    《费加罗的婚礼》经典唱段演唱举隅    作者:单宏健    P68-70    

    4  

    传统的两面——以巴托克音乐中的和声思维为例  作者:任意  P57-60  

    里盖蒂《第二弦乐四重奏》中的节奏形态    作者:左延芳    P61-66  

    18世纪意大利交响音乐盛衰考略    作者:李兴梧    P67-69+60  

    《音乐艺术》   

    1  

    勃拉姆斯两首歌曲的分析  作者:桑桐  P6-16+4  

    施尼特凯的两首双小提琴作品研究——《纪念肖斯塔科维奇的前奏曲》与《莫扎特》两部作品的音乐分析与复调技法运用    作者:曲佳琳    P17-21+4  

    约翰·科尔特兰的现代爵士乐语言——“三度均分循环体系” 作者:章啸路  P22-32+4  

    音乐作品的诠释学分析与文化性解读——肖邦《第一即兴曲》作品29的个案研究  作者:杨燕迪   P74-93+4  

    2   

    勃拉姆斯两首歌曲的分析()  作者:桑桐  P49-62+4  

    作为指挥家和作曲家的古斯塔夫·马勒——在1907年之前的艺术创作生涯  作者:杨又青 P63-71+4  

    道之外——赵晓生教授课记()——肖邦《第三钢琴奏鸣曲》细节品读  作者:侯颖君    P78-86+5  

    国民性、德国中心论、种族与纳粹时代的德国音乐学——帕米拉·波特《最德国的艺术:从魏玛共和国到希特勒第三帝国灭亡的音乐学与社会》述评  作者:宫宏宇  P123-128+5  

    3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未完成”的界定标准    作者:王岚  P41-51+4  

    论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创作理念与手法的历史传承与创新  作者:张希  P59-67+4  

    音乐理论的起源: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理论()    作者:胡彭  P75-80+5  

    《圣母弥撒》的情感内涵与中世纪晚期的圣母崇拜    作者:伍维曦    P81-94+5  

    勋伯格的宗教信仰之旅    作者:王婷婷    P110-121+5  

    西方早期音乐图书馆概述  作者:张雄  P122-126  

    4  

    里查·施特劳斯的人格和艺术  作者:毛宇宽    P29-37+4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   

    古斯塔夫·马勒的歌曲——交响曲《大地之歌》  作者:苏珊·M·菲勒;余志刚  P69-75  

    古典与古典之交汇——拉维·香卡《西塔尔第一协奏曲》音乐学分析  作者:张玉榛  P76-83  

    西方音乐中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问题——兼与叶松荣商榷  作者:钟子林  P127-131+137  

    世界音乐最早的呼声  作者:刘咏莲    P132-137  

    2   

    关于“文艺复兴音乐”的历史编纂  作者:周耀群    P51-57  

    关于“西方音乐中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问题的商讨——答钟子林教授  作者:叶松荣  P123-127  

    3   

    梅西安的对称排列置换作曲技法  作者:郑中    P74-78  

    苦命一族的鲜活写真——萧斯塔科维奇的声乐套曲《犹太民间诗选》作品79  作者:毛宇宽 P101-117+121  

    解读拉威尔《弦乐四重奏》    作者:龚汉祥    P125-136  

    4  

    音乐与欧洲工业革命  作者:莱昂·普兰廷卡;吕常乐    P66-71  

    从美国期刊《民族音乐学》看世界音乐的研究动态    作者:郝苗苗    P97-103  

    “现代知识型”视野中的浪漫主义和声  作者:何宽钊    P104-115  

    《德意志安魂曲》与德国新教葬礼音乐  作者:罗宾·A·利弗;徐明基  P124-137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1  

    十八世纪大提琴演奏艺术的一次革命——解读杜伯特《21首大提琴练习曲》中的“拇指把位”技法  作者:王定朱    P119-125  

    2      

    柏拉图音乐美学研究  作者:宋祥瑞    P63-68+151  

    b6和弦在肖邦《g小调叙事曲》中的“控制力”    作者:黄祖平    P79-83  

    序曲还是交响诗?——柴科夫斯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体裁属性论说  作者:林荣华  P84-89  

    歌剧《阿列科》音乐风格分析  作者:张云平    P90-95  

    3      

    当塞壬遭遇奥德修斯——论阿多诺的音乐美学  作者:陈全黎、张广华  P141-146  

    从数理创作思维看20世纪音乐节奏结构力  作者:肖楠楠 P147-152  

    4      

    以华美流畅的旋律表现戏剧——罗西尼喜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的艺术成就  作者:屠艳    P56-63  

    肖斯塔科维奇二十四首前奏曲(Op34)解析  作者:丁嫚莉、权辉    P101-103  

    《为孩子的音乐》——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组曲教学分析  作者:徐军  P115-118+157  

    论亨利·迪帕克艺术歌曲的创作与表演——浅析歌曲《悼歌》和《遨游》  作者:沈洁  P144-150  

    32010年度  

    一、期刊  

    《音乐研究》  

    1  

    新古典主义的和谐之美——《摩羯协奏曲》(Op.21)分析研究  作者:徐璐      P43-54  

    成熟阶段托卡塔的复调特性——探究巴赫笔下的托卡塔  作者:王庆利;周春虎 P55-61  

    2  

    现代音乐创作中的复风格及应用手法  作者:胡筱铮  P81-86  

    《新音乐》序言  作者:朱利奥·卡契尼;贾棣然  P87-98  

    西方“20世纪音乐研究”书目举要()  作者:宫宏宇  P99-114  

    3  

    西方“20世纪音乐研究”书目举要()  作者:宫宏宇  P80-96  

    论交融式体裁混合手法的修辞效用——以布里顿的《战争安魂曲》为例  作者:孙红杰  P97-103  

    声乐演唱中“legato”的意义探究  作者:于钟  P110-116  

    4  

    奏鸣原则在巴托克《弦乐四重奏》中的发展与创新  作者:王桂升  P34-47  

    汉斯立克的否定性美学及其批评  作者:尹学毅;颜胤盛  P70-80+89  

    批评的观念作为音乐学研究的方法论导向——《沉思音乐——挑战音乐学》读后  

    作者:高拂晓  P105-113  

    5  

    西方音乐史研究的“中国视野”可行性探讨——与其他学科相互参照中获得的启示  作者:叶松荣  P77-85+109  

    留在北欧的那份眷恋与思念——《牛津音乐心理学手册》  作者:蒋聪         P110-118+127  

    《人民音乐》  

    1月刊  

    20世纪作曲家个性化材料与音乐分析技法的适应性——以巴托克、朱践耳为例  作者:王安国  P14-16  

    2月刊  

    多样性,民主,对话:ISME全球化进程中的核心主题——玛丽·麦卡锡(Marie McCarthy)教授访谈录  作者:蔡丽红  P82-85  

    一部具有多重学术价值的“合唱经典”——析《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合唱曲选》   

    作者:陈林  P90-91  

    3月刊  

    简单的悖论  作者:斯特凡诺·爵瓦索尼;黄建清;温德青  P37-39  

    “回归”精神与“谈话”意识——观美国TCU室内乐团沈阳音乐会有感  

    作者:姜珊  P40-41  

    承载历史 回溯辉煌——记意大利博洛尼亚爱乐学院对欧洲音乐文化发展的贡献  

    作者:刘欣;尹爱青  P66-67  

    成就斐然 仍需努力——中俄音乐文化交流研究述评  作者:王岩  P68-70  

    理查·施特劳斯《四首最后的歌》创作特征解析  作者:马玉峰  P71-73  

    4月刊  

    加尔西亚“声门冲击”学说的一些启示  作者:李凤莲  P43-45  

    谈学术著作翻译的学术性——评《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的翻译  作者:王秀萍  P76-78  

    在西方歌剧为蓝本的历史中反思——从《夕鹤》创生看日本对西方歌剧的接受  作者:汪静一  P82-85  

    5月刊  

    英国钢琴家迈拉·海斯的人生与演奏艺术  作者:张小玲  P69-71  

    掩盖不住的“诀别”意象——肖斯塔科维奇《第八弦乐四重奏》的体裁意味解读  

    作者:孙红杰  P72-73  

    道德与精神的深度描述者——20世纪下半叶俄罗斯作曲家施尼特凯  作者:邵晓勇  P74-77  

    20世纪遗忘的大师——记俄罗斯作曲家伽利娜·乌斯特沃斯卡娅  作者:徐玲  P78-80  

    6月刊  

    钢琴:现代音乐的实验场  作者:马莉  P26-28  

    革命与民族的旗帜——亚纳切克与他的《小交响曲》  作者:肖安平  P82-84  

    了解美国音乐教育实际的必读之作——评《美国音乐教育考察报告》  作者:汤慧池  P88-89  

    《从德沃夏克到埃灵顿》一书的“译者前言”  作者:卜大炜  P91-93  

    7月刊  

    作曲家音乐创作中的社会性问题探讨  作者:李劲松  P73-76+95-96  

    什么是现代音乐——现代音乐漫谈之一  作者:徐昌俊  P82-83  

    “唱片效应”探问  作者:乔靖  P86-88  

    瓦雷兹音乐创作对打击乐器拓展的历史意义研究  作者:刘亚光  P92-94  

    8月刊  

    乐由心生 心随声动——2009年音乐治疗危机干预国际论坛暨首届学术年会会议侧记  作者:杜青青  P55-57  

    西方后现代音乐研究新动向  作者:毕明辉  P61-65  

    欧洲启蒙运动中维也纳大众的歌剧接受史  作者:陈勇  P66-69  

    解读普契尼歌剧《图兰朵》中的音乐融合思维  作者:孙建华  P70-73  

    琴键上的“欢乐颂”——谈瓦格纳改编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作者:裴建伟  P74-76  

    谈俄罗斯女高音歌唱家安娜·奈瑞贝科的歌剧表演风格  作者:吴艳彧  P77-79  

    瓦伦汀的《实验审美心理学》对我国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作者:马东风;鲍艳敏  P80-83  

    音乐符号学与新传媒——《音乐-媒介-符号》译者序  作者:陆正兰  P91-93  

    9月刊  

    论审美心理在歌剧接受美学中的表现与建构  作者:王保荣  P74-76  

    克瓦本纳·恩凯蒂亚《教学用曲12首》的“文化”认识与“技术”评价  作者:李昕  P80-83  

    10月刊  

    意识形态宣传对美感经验的征用——论瓦格纳的一段著名乐曲在电影中的运用作者:邓双林  P92-94  

    11月刊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歌剧《玫瑰骑士》思想寓意探寻  作者:张慧  P62-65  

    意大利佩鲁贾音乐学院声乐教学体系初探  作者:权辉  P66-68  

    瓦格纳“指环”的当代意蕴  作者:杨燕迪  P69-71  

    视觉殖民与审美听觉失聪——视觉文化语境下的音乐及其命运  作者:魏毅东  P74-78  

    直达时空的前庭与后院——评《论晚期风格——反本质的音乐与文学》  作者:任红军  P92-94  

    12月刊  

    光彩夺目的小角色——《蝙蝠》中阿黛莉咏叹调的研究  作者:刘书妤        P34-37  

    音乐构思与再现中的速度  作者:张建成  P41-43  

    频谱及频谱音乐  作者:肖武雄  P70-72  

    脱胎于新古典主义的序列主义——斯特拉文斯基《为莎士比亚诗词所写的三首歌曲》之二  作者:郑燕欣  P73-75  

    普及与提高的出色结合——美国音乐公开赛带来的思考  作者:陈再峰          P76-77  

    说出自己的语言——简论苏联作曲家哈恰图良音乐风格  作者:金荻            P78-80  

    曲径探幽 妙解“鸟”音——评《真诚高雅纯挚——梅西安的音乐语言》  作者:方怡  P81-83  

    生态美学——音乐美学界应当关注的新视域  作者:罗小平  P84-87  

    《中国音乐学》  

    1  

    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的音乐叙事理路  作者:王旭青  P120-130  

    理查·施特劳斯艺术歌曲的和声技巧  作者:马玉峰  P131-135  

    从音乐期刊英文目录论中国音乐词语的英译  作者:孙佳怡  P136-141  

    2  

    德国名人论音乐  作者:金经言  P110-123  

    朗诵调——舒伯特艺术歌曲戏剧性的表现手法探析  作者:孙会玲  P124-128  

    观念突破与理论缺失——以德彪西研究为例  作者:张志海  P139-144  

    3  

    音乐学写作问题讨论并及相应结构范式与马勒作品个案写作  作者:韩锺恩 P102-116  

    《音乐创作》  

    1  

    肖邦钢琴作品中“半音化音阶”运用之分析  作者:王焰  P134-135  

    试析格里格声乐套曲《山之精灵》Op.67中的和声手法  作者:李冬  P139-141  

    现代音乐的“浪漫主义”——希曼诺夫斯基十二首钢琴练习曲分析  作者:任彦洁  P142-144  

    2  

    试析贝拉·巴托克《为弦乐、打击乐和钢片琴所写的音乐》第一乐章  作者:莫颖  P135-137  

    《布鲁斯狂想曲》的艺术特色  作者:林春曙  P138-140  

    肖邦钢琴练习曲《离别》中呼吸的文本与实践表达  作者:方冰  P141-143  

    (波普尔+罗伦兹…→)利盖蒂——观外围世界的思维成果对利盖蒂音乐创作的影响  作者:朱宁宁  P144-145  

    浅谈对舒伯特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的曲式分析  作者:王纵林  P150-162  

    追求音乐作品的“本真”还是音乐作品“本身”——以肖邦钢琴作品《g小调第一叙事曲》力度结构为例  作者:张冰  P153-155  

    3  

    交响乐中存在主义哲学的思考  作者:袁媛  P114-115  

    “渐强”思维配器手法——对拉威尔《波莱罗》与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乐》第一乐章的配器比较研究  作者:赛音  P116-119  

    古典中的浪漫——论杜舍克钢琴奏鸣曲Op.43的浪漫主义因素  作者:潘屹;唐小木  P135-137  

    论穆索尔斯基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特色  作者:孟卓  P138-139  

    对歌剧咏叹调演绎的思考  作者:王玉健  P140-142  

    嘻笑中的深刻,荒诞里的现实——奥芬巴赫轻歌剧作品的美学意义研究  作者:刘宁  P143-145  

    探析巴赫键盘作品世俗性的成因  作者:宾阳  P146-147  

    4  

    文明方式的抉择对先秦及古希腊音乐文化的影响  作者:岳军  P115-117  

    激荡与柔情 肖邦《#c小调即兴幻想曲》演奏分析与美学思考  作者:曾强  P149-151  

    创新的纯朴——普罗科菲耶夫《第七钢琴奏鸣曲》旋律特征分析  作者:龙华云  P152-154  

    对李斯特钢琴音乐艺术特征及成因的探讨  作者:尹新春  P155-157  

    5  

    从施托克豪森《交叉演奏》看整体序列主义特征  作者:李铮  P122-125  

    谈艺术歌曲创作中的戏剧性因素  作者:王惠琴;李彦荣  P126-127  

    论人文精神对世俗音乐的影响——以意大利牧歌的诗乐关系为例  作者:徐红;王欣  P132-133  

    钢琴演奏技能与人体运动科学理论相关性研究述论——以莱默尔、迦特、布鲁瑟尔有关研究为例  作者:姜力  P166-168  

    谈贝多芬音乐作品中的人文主义意蕴  作者:翟静  P174-176  

    优美幻想与激越奔放的完美综合 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0p.18)第二乐章综合音乐分析  作者:刘国辉  P182-184  

    浅议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大海》艺术特色与演奏  作者:邹艳香  P191-192  

    二、学报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  

    施尼特凯《第一弦乐四重奏》的创作技法分析  作者:杜咏  P88-97+105  

    98阿伦·福特截段取样观念与方法的合理性  作者:王中余P98-105  

    16世纪晚期宫廷的奖励制度和宫廷乐师的社会经济地位  作者:彼得·奇穆克;李小兵  P128-138  

    2  

    林德伯格“踏板旋律”技法研究——以两部管弦乐作品《坎蒂加》《湿壁画》为例  作者:郑刚  P69-76  

    《枝繁叶茂——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  作者:海因利希·盖格尔;刘经树  P137-138  

    从巴赫作品阐释看舍林的音乐象征美学  作者:汪涛  P118-130+134  

    《音乐艺术》  

    1  

    阿伦·福特教授访华讲学的启示  作者:王旭青;田刚  P42-44+6  

    2  

    西方音乐史学:观念与实践  作者:孙国忠  P12-24+4  

    看《指环》·读社会·品音乐  作者:杨九华  P100-106+5  

    3  

    肖邦记忆——为纪念肖邦诞辰200周年特别写作  作者:韩锺恩  P6-10+4  

    “悲情”——肖邦音乐作品的形而上质  作者:李晓囡  P11-20+4  

    寻找“悲情肖邦”  作者:苏阳  P21-24+4  

    肖邦谐谑曲  作者:周俐  P25-27+4  

    “悲情”之外?——从肖邦《E大调练习曲》(作品103)看音乐意义的存在方式  作者:杨婧  P28-33+4  

    浪漫主义的乡愁  作者:崔莹  P34-36+4  

    是谁? 叩响了哀伤的心门——循着《悲情肖邦》的“舞步”遥望“悲情之路”  作者:孙慧  P37-43+4  

    “悲情肖邦”何以悲情?——对肖邦音乐之悲情内涵的听辨、分析与读解  作者:孙月  P44-48+4  

    犹太情结对勋伯格音乐的影响:对《华沙幸存者》的思考  作者:王婷婷  P84-92+5  

    美国大众音乐文化对科普兰音乐创作的影响  作者:何平  P98-103+5  

    克里斯汀的情感纠葛——以音乐剧《剧院魅影》中三首歌曲为例  作者:李涛  P120-124+5  

    4  

    巴黎城下的沉思——“红磨坊”大歌舞的文化解读与启示  作者:李方元  P6-12+4  

    美国动画片《飞屋环游记》音乐创作研究  作者:金桥  P86-92+5  

    “博洛尼亚进程”影响下的巴黎音乐学院体制变革初探  作者:乐佾真  P93-97+5  

    16世纪意大利牧歌早期创作之典范——浅析阿卡代尔特《洁白温柔的天鹅》的音乐特征  作者:姚红卫  P98-104+5  

    拉亨曼的“器乐具体音乐”及《第一弦乐四重奏》  作者:孙剑  P118-125+5  

    钢琴“夜曲”体裁从沙龙性向戏剧性的发展研究  作者:樊小欢  P126-133+5  

    《黄钟》  

    1  

    卡特“织体分层”技法研究  作者:纪德纲  P73-82  

    时空碰撞出“诗—音乐结构”——卡尔·奥尔夫《布兰诗篇》的音乐结构研究  作者:蔡妮辰;徐昌俊  P89-96  

    李斯特《彼特拉克十四行诗第47号》与彼特拉克《歌集》第61首对应研究  作者:康毓春  P97-103  

    2  

    论威伯恩《六首管弦乐小品》Op.6之六中所蕴含的“结构对位”  作者:明虹P32-41  

    里盖蒂《第二弦乐四重奏》中的音响特征初探  作者:左延芳;徐昌俊  P42-53  

    《玫瑰骑士》的音乐/戏剧特色  作者:张慧娟  P60-68  

    论西方复调音乐与宗教音乐的关系  作者:王茕  P69-72+80  

    印度哲学与约翰·凯奇的音乐创作  作者:胡苑  P73-80  

    3  

    论斯克里亚宾的晚期音乐理念  作者:宋莉莉  P40-50+66  

    萧斯塔科维奇生前身后  作者:宫宏宇  P118-132  

    巴赫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版本研究  作者:杨薇  P133-138  

    作为音乐学院一门课程的“社区音乐”——以布兰顿大学音乐学院开设的“社区音乐”课程为例  作者:王秀萍  P165-171  

    从肖邦夜曲作品(Op.27 No.2)看演奏中的速度弹性与节奏伸缩现象——基于帕赫曼、鲁宾斯坦、傅聪、巴伦博伊姆和郎朗录音的可视化分析  作者:杨健P172-179  

    论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Op.21)的情感体验与艺术表现  作者:张霞  P180-189  

    4  

    坎切力的交响思维研究——以最后三部交响曲为例  作者:檀革胜  P23-26  

    欧洲六声转调与中国五声“旋宫”异同辨析  作者:李兴梧  P37-42+61  

    社会学视野下的19世纪上半叶德国合唱音乐实践  作者:陈勇  P62-68  

    意大利声乐大师的声乐教学理念及其启示  作者:黄颢  P151-156  

    《乐府新声》  

    1  

    理性与非理性——施尼特凯《第四弦乐四重奏》风格特征与音高组织思维之剖视  作者:范哲明P7=18  

    《五首叠歌》的分析与启示——梅西安音乐创作中印度素材的运用技法  作者:郑中  P23-29+243  

    关于施尼特凯复风格作品的研究——室内乐《海顿风格的莫扎特》的音乐分析与复调技法运用  作者:胡筱铮  P41-45  

    半音为表、调性为本——析贝尔格钢琴奏鸣曲Op.1音高组织思维  作者:刘奇P63-67  

    与新型组曲融合的五重赋格——柯达伊《第二弦乐四重奏》Op.10第Ⅱ乐章赋格分析  作者:翟纬经  P68-77  

    法国百科全书派的歌剧美学观刍议  作者:杨晓琴  P87-92  

    从宫廷音乐家到自由音乐家——1719世纪活跃在奥地利的音乐家之社会经济地位变迁阐析  作者:李小兵;彭一敏;傅利民  P131-137  

    京剧与意大利歌剧声乐表演艺术比较研究  作者:王群英  P175-178  

    浅谈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钢琴演奏  作者:韩春凌  P187-189  

    论夏布里埃双钢琴《西班牙狂想曲》的创作与演奏  作者:林林  P190-192  

    舒曼声乐套曲《歌曲一束》中五首作品的演唱研究  作者:钱京涛  P201-205  

    2  

    论科尔尼斯《染色的旷野》中的复调织体形态与音色处理  作者:郭鸣  P21-27  

    斯特拉文斯基早期作品中的中心和音技术  作者:王硕  P38-43  

    试论贝多芬四首钢琴奏鸣曲结构的边缘性——对《悲怆》、《月光》、《暴风雨》、《黎明》四首钢琴奏鸣曲的补充分析  作者:周凌宇  P44-48  

    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op.33教学释义  作者:冯韶华  P143-150  

    巴伯《钢琴奏鸣曲》(op.26)的教学与演奏指导  作者:龚明珠  P155-164  

    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中《连斯基的咏叹调》的解析与演唱  作者:张永凯P165-168  

    弓法在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中的运用  作者:贾晓程  P185-188  

    剖析小提琴经典巨作《苏格兰幻想曲》——一次公开演奏成功的深刻体验  作者:吴丹  P189-192  

    简析洛威尔·里伯曼钢琴独奏曲《为少年而作》  作者:李承远  P198-201  

    施托克豪森钢琴曲Ⅰ——Ⅳ点描化序列创作初探  作者:冯欣欣  P228-235  

    3  

    从《伊斯拉美》看以巴拉基列夫为代表的强力集团作曲家的异国情结  作者:孙威  P168-170  

    论迪帕克法国艺术歌曲的风格及演唱特点  作者:孙雨丰  P171-173  

    贝利尼歌剧《清教徒》中《耳边响起他的声音》演唱风格研究  作者:牛月莹P192-197  

    演绎音乐的语境——从巴赫《#g小调前奏曲与赋格》(BWV 887)谈起  作者:赵力  P198-202  

    施尼特凯弦乐四重奏创作技法研究(之一)  作者:李查宁  P223-227     

    4  

    螺狮壳中做道场——达拉皮科拉《安娜莉贝拉的音乐札记》的结构组织分析  作者:陈俪月  P53-57  

    李斯特管弦乐“主题变形”技法的表现性意义  作者:张娜  P58-64  

    论西班牙以教育为目的音乐会中的学生经验研究  作者:加布里埃尔·卢辛尼克;康斯坦撒林·肯;米磊  P184-186       

    拼接音乐——通过创造声音氛围研究地域文化  作者:让·弗雷德·加罗德;郭澜  P187-190  

    浪漫曲《晚星颂》的分析研究与演唱处理  作者:张钰曦  P203-206  

    浅谈柴科夫斯基钢琴作品的音乐风格  作者:吴燕  P210-211  

    施尼特凯弦乐四重奏创作技法研究(之二)  作者:李查宁  P227-233  

    《天籁》  

    1  

    勋伯格《拿破仑颂》音高结构特点分析  作者:刘文平  P41-54  

    巴赫《德国组曲》中前奏曲的装饰音特征研究  作者:乐敏  P76-80+87  

    索菲亚·古柏杜丽娜的巴扬独奏作品——《发自深处》和《期望奏鸣曲》分析  作者:孟辉  P81-87  

    音乐先锋派在苏俄的形成与发展  作者:胡筱铮  P88-92+96  

    2  

    斯特拉文斯基早期作品中的中心音列技术  作者:王硕  P27-34+66    

    对不协和音响的个性化开拓——简论理查·施特劳斯艺术歌曲中和弦外音的运用  作者:马玉峰  P35-41    

    兼容并蓄 融会贯通——对埃尔-达巴《第三交响曲》创作技法的解读  作者:王惠芹  P59-66  

    斯特拉文斯基“新古典主义”的内涵  作者:纪露  P67-71  

    音乐能力与技巧能力的训练——马太钢琴演奏理论研究与实践  作者:樊华P96-102  

    不应忘却的纪念——莱舍蒂茨基钢琴教学初论  作者:王菁菁  P103-108+118  

    俄罗斯维多利亚·帕依金娜教授钢琴艺术指导教学四题  作者:郑巩洋  P109-113  

    3  

    音乐审美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奏鸣-交响套曲中的小步舞曲与谐谑曲  作者:李小诺  P1-7+36  

    里盖蒂《第一弦乐四重奏》的音乐分析  作者:左延芳  P8-16  

    论贝多芬《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华彩乐段的结构功能  作者:陈仲凡  P27-36  

    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的曲式结构分析  作者:邢晓林  P37-40+95    

    马勒艺术歌曲《尘世生活》的音乐分析与演唱诠释  作者:金美玲  P41-47    

    4  

    战争的悼歌 生命的礼赞——亨策《第九交响曲》音乐分析  作者:冶鸿德  P44-55  

    交响套曲整体结构的重组性思维——关于马勒交响曲中的“乐章分组”现象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  作者:符方泽  P56-59+81  

    索尔吉他音乐作品初探  作者:何青  P60-69+110  

    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第五首的演奏及技巧分析  作者:宋强  P70-75  

    死亡的阴影 生命的绝唱——肖斯塔科维奇《中提琴与钢琴奏鸣曲》op.147的音乐结构与表演分析  作者:吕冬  P76-81  

    俄罗斯儿童音乐学校的特点  作者:冯万圻;张淑珍  P94-98  

    《交响》  

    1  

    李斯特晚期钢琴作品突破性和声建构之研究  作者:郑艳  P82-86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的形式及内涵  作者:冯存凌  P87-91  

    维尼亚夫斯基的小提琴艺术  作者:钟怡  P100-103  

    2  

    论亚戈的《信经》咏叹调  作者:陶立新  P76-82  

    沙龙音乐的传播效能模式研究  作者:郭红豆  P83-86  

    3  

    论梅西安钢琴套曲《对圣婴—耶稣的二十凝视》中的宗教精神——以作品的第9、第10乐章为例  作者:任怡  P62-71  

    简论新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流变  作者:王雪燕  P72-75  

    论咏叹调《宛如枯萎花朵上的露珠》的艺术特色  作者:杨阳  P82-87  

    关于巴托克音乐创作思维的初步研究  作者:任意  P76-81  

    歌剧《魔笛》的思想艺术性及其表现  作者:单宏健  P88-90  

    4  

    斯特拉文斯基俄罗斯时期创作研究  作者:冯季勇  P51-54  

    意大利著名“电影音乐成分分析理论”应用试微——以电影《海上钢琴师》音乐为例  作者:李锋  P107-110  

    《音乐探索》  

    1  

    贝多芬奏鸣曲作品101分析  作者:罗德素  P45-46  

    生命的恋歌——舒伯特《岩上牧人》艺术特征解析  作者:蒋兴辉  P47-49+97  

    浅析歌剧《图兰朵》的艺术特色  作者:毛亚雄  P57-60  

    由美国俄勒冈大学看美国高校电子音乐专业的教育模式  作者:陆敏捷  P93-97  

    2  

    泽纳基斯室内乐《EONTA》中的形态语言与节奏组织  作者:郭龙  P48-51  

    电影《入殓师》中音乐表现形式的分析  作者:陈思  P59=61  

    演奏古典时期钢琴音乐作品的技巧训练  作者:徐懿  P71-72  

    肖邦《第一叙事曲》的演奏技巧  作者:陈依红  P73-74  

    从苏珊·朗格的艺术符号学解析钢琴表演的二度创作  作者:申莉娜  P78-79  

    勃拉姆斯《a小调大提琴、小提琴二重协奏曲》op.102演奏析要  作者:张义明  P80-82  

    3  

    勃拉姆斯室内乐作品探析  作者:胡萍  P52-55+66  

    舒曼《幻想曲集》Op.12的整体性构思及个性化特征  作者:陈轶群  P56-62  

    西方古典音乐在不同心理层次上的运用  作者:奚劲梅  P72-75  

    浅析柴可夫斯基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  作者:牟一娜  P79-81  

    4  

    拉赫玛尼诺夫升g小调前奏曲的演奏分析  作者:包天天  P64-65  

    大提琴曲《罗可可主题变奏曲》演奏技艺探微  作者:杨云  P76-78  

    亨德尔清唱剧《弥赛亚》的宣叙调及咏叹调  作者:蓝幼青  P83-84  

    康纳德·艾肯诗歌中的音乐元素(美学)  作者:郭艺  P85=88  

    美国管弦乐指挥家大力发展和培养音乐素养的观念和其有效办法  作者:刘江P98-101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1                 

    过度阐释后的美感/可以被理解的美感——史蒂夫·赖克简约主义音乐中的背弃与沉湎  作者:王斯  P31-37  

    马勒音乐中的逆饰与反语——以《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为例  作者:孙红杰P51-55  

    从韦伯的歌剧《自由射手》看德意志歌剧的民族性诉求  作者:车新春  P63-67  

    透视美国音乐的滤光镜——读何平教授《走进美国音乐——一个美国音乐文化的历史透视》  作者:王少明  P117-118  

    2  

    19世纪下半叶德意志地区协奏曲体裁式微原因探析  作者:胡娉  P5-9  

    源于寂静 归于纯净——阿沃·帕特钟鸣作曲法与早期钟鸣音乐研究  作者: 许琛  P31-40  

    风格交融之美——浅析施尼特凯《中提琴协奏曲》中的复风格手法  作者:黄巧  P47-52  

    用泛调性的观点看李斯特的晚期创作  作者:刘斌  P53-57  

    史蒂夫·里奇《不同的火车》创作技法简析  作者:赵媛媛  P58-60  

    论《波西米亚人》中“咪咪”与剧中其他角色的整体互动  作者:喻晓雯  P111-114  

    4  

    李斯特超技练习曲《玛捷帕》交响化处理演奏技术分析  作者:鲍捷  P133-139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1  

    亚里士多德音乐美学研究  作者:宋祥瑞  P1-5+175  

    中世纪晚期的文人音乐家现象——兼论西方音乐中“作品”观念的生成  作者:伍维曦  P26-32  

    勋伯格“突变”配器手法探析——以《五首乐队作品》之四为个案研究  作者:李洋  P60-65  

    欧洲德语区音乐学教学现状考察——以苏黎世大学音乐学研究所为主要个例  作者:班丽霞  P89-93  

    从分歧走向弥合——阿夫洛斯管在古希腊、古罗马音乐文化中的审美差异及其历史变迁  作者:满新颖  P104-112+137  

    交融与升华——马勒《第三交响曲》与艺术歌曲的关联  作者:袁晖  P121-127  

    2  

    杜威美学理论对音乐美学的启示  作者:王冕  P14-22+ 186   

    论斯特拉文斯基对瓦格纳的批判  作者:杨毅鹭  P33-41+186   

    蓝调音乐对于美国音乐文化的美学价值刍议  作者:熊晓辉  P42-45+49+186  

    意大利歌剧史上的乔瓦尼·西蒙·迈尔  作者:王明华  P46-49  

    论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戏剧性  作者:孙会玲  P111-117+187   

    从《小宇宙》“破译”巴托克的音乐语言  作者:左延芳  P125-130  

    贝多芬《黎明》奏鸣曲三个演绎版本比较研究  作者:庄艺  P149-155+148+187  

    美国非营利表演艺术组织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及启示  作者:马萱;韩学周  P174-177+173          

    3  

    瓦格纳论音乐()  作者:金经言  P1-9+186   

    一个深不可测、论述不完的话题——莫扎特管乐作品创作背景与音乐风格研究  作者:陈建华  P72-78+187   

    诗意精神与幻想艺术的典范——舒曼《诗人之恋》创作图景的解读  作者:初海伦  P79-85  

    论欧美英文流行歌曲的演唱  作者:徐元勇  P86-92+188   

    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声乐教学管窥  作者:单宏健  P110-114   

    20世纪大提琴练习曲的创始之作——波帕尔大提琴高级练习曲40首之技术分析   作者:王定朱  P140-146  

    4  

    论古希腊音乐的科学精神——以毕达哥拉斯和亚里士多德的音乐思想为中心  作者:徐照明  P17-22+32   

    瓦格纳论音乐()  作者:金经言  P23-32  

    录音技术对20世纪西方音乐表演风格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作者:杨健P48-54  

    音色-音响的特质及其结构方式——萨丽亚藿《伊娥》剖析  作者:周倩  P86-92+183  

    音乐与政治的宣言 革命与自由的赞歌——亨策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音乐分析  作者:冶鸿德  P93-104  

    论沃尔夫艺术歌曲的抒情性表达  作者:王玉健  P125-130  

       

    32011年度   

    一、期刊  

    《音乐研究》  

    2  

    两希文明”,西方音乐的晨光  作者:杨九华  P109-115+120  

    3  

    艾夫斯未被回答的问题的结构思维与叙事策略  作者:王旭青  P101-108  

    利盖蒂音乐探索十二音全集音高构造法研究()  作者:王自东 P116-118   

    4  

    拉威尔钢琴组曲镜子的和声技法及其创新  作者:刘冬云  P82-90  

    5  

    约翰·亚当斯灵魂升华后简约主义创作技法研究  作者:唐小波P40-47  

    6  

    后现代主义理论作用下的西方跨界族群音乐研究——从近十年来的《民族音乐学》分析其动态  作者:郝苗苗  P29-35+65  

    法国歌剧在晚清的传播与接受  作者:满新颖  P48-65+129  

    瓦格纳、尼采的神话理论  作者:迪特·波尔希迈耶、刘经树  P107-115  

    《中国音乐学》  

    1  

    论阿沃·派尔特宗教性音乐的神圣与显圣  作者:班丽霞  P121-126  

    20世纪50年代中国作曲家留苏期间音乐创作之和声风格与技法研究  作者:王晔  P135-139  

    2  

    德国名人论音乐()  作者:金经言  P112-129  

    3  

    音乐叙事理论——新视阈下一种音乐分析方法的探求  作者:王旭青  P99-105  

    十二音序列中的对称轴与和弦结构——以威伯恩《第一号康塔塔》(Op.29)第一乐章为例  作者:王晓宁  P112-118  

    4  

    论合唱艺术在中世纪的转变  作者:王拥军  P119-123  

    《人民音乐》  

    2月刊  

    从“谐谑”的艺术学本体意义到人文的“谐谑精神”  作者:陈宇京  P64-67  

    阿伦·福特眼中的“音乐分析学”  作者:姜蕾  P82-85  

    走向“永恒”观念的简约主义批判——拉·蒙特·杨的创作研究  作者:邓军  P86-89  

    3月刊  

    论于润洋教授的肖邦音乐研究  作者:刘小龙  P60-62+95-96  

    约翰·凯奇实验音乐观嬗变述评  作者:毕明辉  P66-69  

    批评视角下的歌剧史脉与历史视角下的歌剧批评——评约瑟夫·科尔曼《作为戏剧的歌剧》  作者:赵丽萍  P92-94  

    库夏科夫早期巴扬作品创作特征解读  作者:何巍  P84-86  

    勃拉姆斯帕萨卡里亚创作的美学内涵——以《第四交响乐》第四乐章为例  作者:马志飞  P70-72  

    7月刊  

    莫扎特歌剧《魔笛》中的“3”原则  作者:潘达  P84-86  

    8月刊  

    论“格律化”与新诗的“歌诗化”  作者:童龙超  P76-79  

    女性主义音乐批评在中国大陆的境遇与启示  作者:宋方方  P69-71  

    走下神坛的李斯特——评埃弗雷特·赫尔姆著作《李斯特》  作者:包慧琴,罗艺星  P92-94  

    10月刊  

    雨果·沃尔夫与他的《米开朗基罗歌集》  作者:蔡占科  P73-75  

    威尼斯乐派的师承关系中音乐理论的形成  作者:冯钢  P82-84  

    一曲光辉灿烂的瓦格纳音乐诗篇——兼评洛林·马泽尔2000版《无词的指环》  作者:马秋华  P44-46  

    11月刊  

    写意最后的人生  追寻最后的古典——勃拉姆斯《四首严肃的歌》风格特征解析  作者:王明怡  P63-65  

    对话宇宙万物  求索生命意义——马勒《第三交响曲》的音乐分析  作者:康建东  P74-77  

    永恒的魔咒——瓦格纳《指环》之“洛杉矶风格”解析  作者:林萍.P:70-73  

    12月刊  

    先秦与古希腊音乐思想思维之异同  作者:孙星群  P80-85  

    “两种实践”与十六世纪“歌词与音乐的关系”变化及观念发展的研究  作者:曹耿献  P86-88  

    二、学报  

    《中央音乐学院报》  

    1  

    动机·风格·灵魂——阿沃·派尔特早期创作中的巴赫  作者:班丽霞P13-20  

    莫扎特C大调双簧管协奏曲原貌探秘  作者:郝海  P98-104  

    论李斯特清唱剧创作中的人文主义宗教思想内涵  作者:刘悦  P3-12+28  

    论西方民族音乐学多元构架的定位体系  作者:王珉  P21-28+20  

    2  

    美洲各国的音乐及其历史的叙述  作者:J.P 伯克霍尔德、蔡良玉  P111-122  

    两版《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中国条目比较研究  作者:孙璐  P134-139  

    3  

    美洲各国的音乐及其历史的叙述()  作者:J.P.伯克霍尔德、蔡良玉  P119-121  

    西方音乐的遗传基因——论巴赫动机的多风格应用  作者:谢福源  P65-78   

    音乐与视觉艺术的结合——德彪西钢琴曲《金鱼》诠释分析  作者:吴佩瑶  P79-96+134  

    4期:  

    一篇描述14世纪意大利流行音乐体裁的匿名文献  作者:林敬和  P65-68+105  

    精神失常的舒曼——音乐历史人类学概要  作者:克里斯蒂安.卡登、刘经树P125-131+141  

    论梅西安音乐创作中的色彩理论 作者:郑中  P11-19    

    约翰·亚当斯创作中的象征手法及其结构功能  作者:唐小波  P20-28  

    十八、十九世纪之交奏鸣曲式中的“三调呈示部”  作者:曾祥吉  P56-64  

    《叶甫根尼·奥涅金》的抒情性及其表现  作者:林涛  P64-74+119  

     西方音乐表演中有关Rubato问题的传统观念与实证研究  作者:杨健  P56-63  

    如何更精确地把握圆号演奏中的音准问题  作者:温泉  P97-102  

    中外音乐表演理论研究进展及比较和评价()  作者:高拂晓  P103-110  

    中外音乐表演理论研究进展及比较和评价()  作者:高拂晓  P83-89  

    等音不等  作者:姜夔  P29  

    电子音乐创作思维在声学乐器中的实现特征——从具有电子音乐工作经验的作曲家谈起  作者:李嘉  P90-99  

    《乐府新声》  

    1  

    普罗科菲耶夫协奏曲的套曲组织特征  作者:杨正君  P46-50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艺术歌曲(浪漫曲)风格特点之初探  作者:刘宏伟、赵亚男  P163-165  

    《以利比亚》组曲的曲式结构分析  作者:杨桂琴  P170-175  

     施尼特凯弦乐四重奏创作技法研究  作者:李查宁  P222-229  

    李斯特艺术歌曲《你好像鲜花一样》的艺术特点及演唱分析  作者:刘倩  P166-169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的创作特点及演奏版本比较  作者:林嘉旋  P138-139  

    独创性、抒情性、流浪性的作曲风格—普罗科菲耶夫《第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演奏分析  作者:陶晓晖  P150-153  

    2  

    关于斯特拉文斯基中期做亲中的基本结构成分研究  作者:王硕  P30-24   

    最动人心弦的美丽与忧伤——解析拉威尔的《帕凡舞曲——为天王的公主而作》  作者:吕威霖  P35-39  

    勃拉姆斯三首钢琴奏鸣曲和声研究  作者:刘旭娜  P40-48  

    森然的古典旗帜、悠然的浪漫情怀——勃拉姆斯《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op.83)主题素材研究  作者:赵亮、胡娉  P49-55          

    普罗科菲耶夫《第九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半音化技法  作者:唐勇  P56-58    

    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奏鸣曲》风格探微  作者:刘家天  P179-183  

    简析舒伯特的浪漫主义情怀  作者:冯子详  P221-222   

    戴维斯《第六交响曲》音高材料布局的结构特征  作者:孙玥  P226-233    

    沃尔夫两首艺术歌曲的分析与演唱  作者:刘倩  P166-169  

    从歌剧《唐.卡洛》伊丽莎白公主角色中浅析威尔第创作的草根情怀  作者:刘航  P176-178  

    大型钢琴变奏套曲在宏观上的演奏控制因素——对贝多芬《迪亚贝丽变奏曲》的研究  作者:贾姝君  P203-205  

    3  

    浅析勃拉姆斯《室内乐三重奏》Op.114  作者:史小曼  P131-134  

    低音提琴发展历史概述  作者:赵天睿  P181-187  

    解读罗伯特·舒曼的《童年情景》  作者:郑红、张瑞蓉  P206-212  

    柴可夫斯基舞剧音乐创作研究  作者:果蕾  P216-218  

    格里格的小提琴钢琴奏鸣曲与挪威民间音乐  作者:赵心韵  P233-240  

    希纳斯特拉三首《钢琴奏鸣曲》中的主题形态特征  作者:张一  P36-43   

    史蒂夫.莱赫的简约主义音乐初探  作者:朴英  P44-46  

    关于斯特拉文斯基中期作品中的基本结构成分研究  作者:王硕  P47-49  

    李伯尔曼钢琴作品《奇异石雕》(Gargoyles)介绍及其演奏初探  作者:张东盾  P188-190  

    沃尔夫艺术歌曲演唱技巧初探——以《莫里克歌曲集》中五首作品为例  作者:杜立新  P196-198  

    漫谈双钢琴作品演奏中交响化演奏思维的应用——从拉威尔《大圆舞曲》为例谈交响化演奏处理  作者:王秋弘  P199-201  

    歌曲旋律和伴奏的完美统一——舒伯特艺术歌曲中伴奏作用  作者:郑野  P224-227  

    4  

    浅谈孟德尔松几首《无词歌》的创作及其“隐性”奏鸣曲式特征  作者:周凌宇P50-54  

    为什么《卡门》是“喜歌剧”?——法国近代喜歌剧的发展历史分析  作者:潘达  P66-71  

    作为一种音乐体裁的维勒莱——马肖《命运的治疗》中的维勒莱“女士。毫无保留靠近你”  作者:梁雪菲  P72-79             

    浅析勃拉姆斯《室内乐三重奏》op.114  作者:史小曼  P131-134  

    交融互应的光影世界——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  作者:贺颖  P33-48  

    从音乐自身开始——以格里埃尔《声乐协奏曲》(Op.82)为个案的写作  作者:郭一涟  P62-64  

    乐者如诗 视者如斯——以巴托克《乐队协奏曲》探协奏曲体裁的融合性  作者:刘媞媞  P65-68  

    论协奏曲中的谈话特性——以普罗科菲耶夫《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为例  作者:魏昇  P69-72  

    解析肖斯塔科维奇《第八弦乐四重奏》的创作思维  作者:狄其安  P79-84  

    关于舒伯特小组与舒伯特的关系探究  作者:黄键  P103-107  

    透析柴可夫斯基的《四季》感悟俄罗斯的民俗之画  作者:吴金华  P163-165  

    多元的手法 整体的融合——库萨柯夫《奏鸣曲五号》创作技法探析  作者:李旋  P275-280  

    科尔沁地区短调民歌徵商调式中的降级音探源  作者:张林  P149-152  

    复调音乐民族化的模仿平行音倒影技术要求  作者:李楠  P99-90  

    独奏的力量——对西贝柳斯《d小调协奏曲》之独奏特性探讨  作者:竹琛  P56-58  

    风格与诠释——巴托克《第三钢琴协奏曲》的理解与演奏  作者:初晓睿P227-229  

    冥想 遐想 幻想 狂想——蒂皮特《第二钢琴奏鸣曲》的速度设定及演奏诠释  作者:孙冬梅  P234-238  

    巴赫键盘音乐的基本演奏特点——以巴赫《第五法国组曲》为例  作者:吴巧云P245-251  

    一种尝试性的音乐阐释——对莫扎特《第20钢琴协奏曲》中戏剧性成份的阐释  作者:黄海  P49-52  

    《音乐艺术》  

    1  

    20世纪下半叶音乐语言特点及结构类型  作者:钱亦平  P150-174+5  

    音乐与文化的关系解读:方法论范式再议  作者:杨燕迪  P62-68+4  

    如何通过古典考掘还原今典——音乐学写作问题再讨论  作者:韩锺恩  P69-77+4  

    后现代主义小型叙事与音乐人类学的田野作业  作者:宋瑾  P127-149+5  

    2  

    音色的结构作用——论卢托斯拉夫斯基《第二交响曲》音色对比与配器布局  作者:尹明五  P13-21+4  

    皮埃尔·乔得洛斯基《对话/自省》的声音组织及结构形态初探  作者:邵青P22-27+4  

    3  

    论格鲁克改革歌剧中合唱的戏剧功能  作者:杨晓琴  P49-57+4   

    基于集合思维的1/4音作曲技法——以布列兹新婚的面容为例  作者:钱仁平  P70-76+4-5  

    舒曼管风琴作品六首巴赫主题赋格曲研究  作者:韦辉  P108-115+5    

    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印刷盛行的背后  作者:夏滟洲  P116-123+5  

    罗曼·罗兰音乐人文关怀的历史启示  作者:许倩  P134-136+5  

    4  

    钢琴的诞生及其文化意义  作者:周密  P39-44+4  

    论利盖蒂《第二弦乐四重奏》中的微复调技法与网状织体结构  作者:张哲P92-100+5  

    略论歌剧中多重结构力及其在形象塑造中的意义  作者:史小玲  P101-107+5  

    《音乐探索》  

    1  

    浅论肖邦音乐风格——为纪念伟大的波兰作曲家肖邦诞辰200周年而作  作者:但昭义  P89-92  

    钢琴音乐中的诗情肖邦”——肖邦b小调第二谐谑曲文本分析  作者:孙潞潞  P103-106  

    浅议德沃夏克的杜姆卡钢琴三重奏和音乐的民族性  作者:罗时东  P199-120    

    威尔第与歌剧台本  作者:董放  P126-129   

    梅西安八首前奏曲中有限移位模式的运用  作者:易良军  P140-144    

    2                   

    巴赫的性格与音乐风格  作者:杨微  P85-88                   

    黑人文学中的布鲁斯——托尼·莫里森文学作品中的音乐元素  作者:吴丽聪  P89-90  

    神圣简约主义十二音序列音乐——约翰·塔文纳阿赫玛托娃安魂曲写作手法分析  作者:郭龙  P91-96             

    肖邦多重人格的解构  作者:郑玉章、钱芳  P57-60   

    3        

    德彪西钢琴音乐创作心理初探  作者:冒小英  P91-93                  

    格什温蓝色狂想曲的拼贴式结构特征  作者:江琳  P113-116                        

    浅谈俄罗斯小号的产生和发展  作者:宋维佳  P69-71+90                 

    新世纪中国大提琴音乐研究综述  作者:张海敏  P142-144+109    

    4            

    浅谈小提琴在交响乐发展的三个主要时期的历史概况  作者:王茜  P67-68                     

    音色结构与集合结构功能的整体结构控制——威伯恩《管弦乐小品五首》Op.10,No.1的结构  作者:陈国威  P108-111+130     

    《黄钟》  

    1  

    “时调”与“小曲”、“时调小曲”关系考辨  作者:谈欣  P121-125  

    永远的普罗科菲耶夫——普罗科菲耶夫:从俄国到西方人民的艺术家:普罗科菲耶夫的苏维埃岁月述评  作者:宫宏宇  P9-18  

    阿多诺的马勒观”——马勒:一份音乐心智分析  作者:孙丝丝  P19-24+47  

    方整性结构内的非方整性划分——约翰·凯奇金属第一结构中节奏动机的组织原则()  作者:郭新  P25-33  

    施托克豪森钢琴曲-ⅩⅣ公式化序列创作初探  作者:冯欣欣  P34-47  

    莫里斯·奥阿纳音块技术初探  作者:刘奇  P48-56  

    20世纪协奏曲中交响性因素的渗透——兼及普罗科菲耶夫协奏曲中的交响性  作者:杨正君  P57-62   

    节奏的组织与结构——里姆小品中节奏的分析  作者:刘丁  P63-74+91  

    论肖斯塔科维奇对奏鸣-交响套曲的革新  作者:刘洁  P75-78    

    2  

    借西方的钥匙开自己的锁——中国近现代以来学术研究中的问题  作者:宋祥瑞  P97-100  

    论泽纳基斯作品Metastaseis的线性音响形态  作者:靳竞  P3-14  

    阿沃·帕特约翰受难曲创作技法与宗教思维研究  作者:许琛  P15-24  

    从有机的音高结构到多变的音响组织——析韦伯恩五首管弦乐曲(Op.10)第一首)  作者:刘涓涓  P25-34  

    方整性结构内的非方整性划分——约翰·凯奇金属第一结构中节奏动机的组织原则()  作者:郭新  P35-45  

    后实证主义对于音乐心理学研究范式的启示  作者:王延松  P110-114  

    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德意志音乐批评中的民族主义思潮  作者:车新春  P115-121   

    结构主义与音乐  作者:张巨斌  P122-126  

    3  

    作为音乐评论家的阿多诺新音乐理论研究历史与现状  作者:魏征、王真  P66-70  

    4  

    偶然对位及其定位结构——现代音乐复调技法系列研究之七  作者:刘永平  P93-104  

    马勒百年祭  作者:孙国忠  P129-143    

    摩西与亚伦的创作背景  作者:郑英烈  P144-147+160    

    《交响》  

    1  

    音乐学视野下的文献综述与综论  作者:伍国栋  P27-30  

    思索死亡的精神之—勃拉姆斯音乐创作中“死亡情结”之解析  作者:李晶  P63-67                          

    韦伯《邀舞》的标题形象及意义  作者:李文正  P73-76    

    2              

    斯特拉文斯基和声语言及配器风格研究  作者:冯季勇  P79-81           

    论李斯特晚期钢琴作品结构的统一性——以主题材料布局为分析溯源  作者:郑艳  P91-95      

    4  

    康有为《列国游记》西方音乐史料发凡  作者:金亚迪  P74-77        

    勋伯格《空中花园篇》诗乐关系辨析  作者:冯存凌  P79-82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1  

    从文本批评迈向关联域化——后现代音乐学的一种趋势  作者:刘经树  P1-5+13   

    简约主义音乐创作技法之“附加过程”研究  作者:唐小波  P112-118           

    从心理学角度看伪音现象  作者:黄  虹、曹    P06-13  

    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西方音乐进程  作者:李晓东 P11-22  

    试论格鲁克改革歌剧中芭蕾的创新  作者:杨晓琴  P22-28  

    学科交叉与比较  作者:王  晡、胡    P159-164  

    2  

    古典音乐:时代·风格·经典  作者:孙国忠  P59-67  

    诗歌在李斯特钢琴音乐中的作用  作者:夏小燕  P68-71  

    现代中国十二代音乐家之艺术轨迹及历史定位的思考  作者:曹光平  P100-103  

    论奏鸣曲式的异化发展——以普罗科菲耶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为例  作者:杨正君  P104-110  

    3  

    李斯特清唱剧创作的历史贡献  作者:刘悦  P12-16+35  

    试论录音技术对西方流行音乐生产、传播和接受的影响  作者:刘小山  P110-116  

    由“拿来主义”看罗奇伯格《第二交响曲》  作者:杨珽珽  P129-136  

    伟大的李斯特——200周年诞辰纪念  作者:赵晓生  P1-5  

    4  

    福雷钢琴船歌的艺术特征及历史贡献  作者:袁瑾  P86-92  

    钢琴奏鸣曲之慢乐章研究——以19世纪上半叶德奥作曲家的创作为例  作者:瞿枫  P93-102  

    女性主义对陷落于父权社会中女性作曲家的反思  作者:宋方方  P120-128  

    《天籁》  

    1  

    上世纪20-30年代部分来华西人与中国音乐  作者:宫宏宇  P15-23+40  

    19世纪上半叶德国浪漫主义音乐中古典形式与时代精神的矛盾及其成因()——以舒曼《交响练习曲》为例  作者:伍维曦  P83-100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与其交响曲的共性研究  作者:林苗  P109-116  

    2  

    从信仰和仪式角度研究基督教音乐  作者:周小静  P62-70  

    19世纪上半叶德国浪漫主义音乐中古典形式与时代精神的矛盾及其成因()——以舒曼《交响练习曲》为例  作者:伍维曦  P71-76+122  

    里盖蒂的调式和声语言特征——以里盖蒂创作于匈牙利时期的音乐作品为例  作者:张有川  P77-87  

    浮士德的精神——浅谈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  作者:韩冰  P102-109  

    3  

    施尼特凯《第二小提琴奏鸣曲》和声研究  作者:刘文平  P69-76  

    普罗科菲耶夫《大提琴(交响)协奏曲(Op.125)》的结构特征  作者:杨正君  P77-83  

    论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艺术特征  作者:李晓燕.  P100-109+114  

    4  

    卡特时间性创作思维主导下的结构生成技术——以其五部弦乐四重奏为例()  作者:纪德纲  P84-99  

    斯特拉文斯基早期室内乐作品在其创作中的地位及其影响  作者:王永振  P82-88+90+113  

    布里顿《战争安魂曲》的曲式结构分析  作者:汪胜付  P91-101  

    解析阿尔贝尼斯《西班牙组曲》op.47节奏形态的民族性  作者:童彤  P102-107  

    《中国音乐》  

    2           

    从格里格作品中对民间音乐元素的运用看其创作观的形成——以钢琴作品《幽默曲》为例  作者:王晓云  P117-122  

    衔接传统 探求未来——斯克里亚宾交响诗《普罗米修斯》音乐分析  作者:徐平力  P152-160  

    3  

    论歌剧音乐剧剧本文学研究的学科归属    

    作者:居其宏  P10-14  

    42012年度  

    一、期刊  

    《中国音乐学》  

    1  

    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主题变形谱系及相关问题研究  作者:邵融  P131-140  

    3  

    贝多芬《d小调钢琴奏鸣曲》(Op.31-2)的标题性内涵  作者:邹彦  P137-144  

    4  

    李斯特《12首超级练习曲》的作曲技法与音乐内涵分析  作者:曾立毅  P113-117  

    阿图西与蒙特威尔第之争——“第一实践第二实践作曲观念差异的研究  作者:曹耿献  P118-123  

    音乐史多维视角的有机联系——19世纪音乐为例看卡尔·达尔豪斯的历史编纂学  作者:刘丹霓  P132-136  

    《音乐研究》  

    1  

    论于润洋西方音乐史学研究中的理论建构  作者:叶松荣  P49-57  

    地平线音乐节与新浪漫主义音乐  作者:刘瑾   P82-88  

    判断力批判:置疑音乐美学学科语言并及音乐学写作范式  作者:韩锺恩  P58-65  

    审美经验的复兴——理查德·舒斯特曼的实用主义美学观与通俗音乐  作者: 刘研 P66-72  

    数理的严谨与诗意的挥洒——布列兹第一钢琴奏鸣曲技法分析  作者: 冶鸿德康建东  P73-81  

    3  

    当代美国音乐美学研究的跨学科倾向及相关思考  作者:柯扬  P47-56  

    布里顿十二音序列对位中的调性思维研究  作者:孙志鸿  P98-108  

    4  

    曲式结构的向心力:再现原则与贯穿原则——杨儒怀先生曲式结构理论的系统及拓展                                                     作者:王桂升  P61-70  

    曲式结构原则与曲式结构的分类——对杨儒怀先生曲式理论的解读与再认识  作者:吴春福  P71-75   

    主题动机:音乐叙事的行为者”——兼论约翰·科里利亚诺《幻想练习曲》的主题叙事方式                                                   

    作者:王旭青  P76-87  

    5  

    历史研究与美学评价——于润洋学术思想研究   作者:赵仲明  P32-46  

    早期钢琴的产生及其历史意义  作者:周晋民  P71-85+2  

    现代主义文学结构与二战后音乐形式革命——以布列兹《第三钢琴奏鸣曲》为例  作者: 姜蕾  P86-97  

    论肖邦前奏曲的多层性结构  作者:孟颖  P119-127  

    6  

    施尼特凯复风格的发展历程  作者:谢福源  P107-117  

    音乐美学史的研究视野看汉语音乐美学”——新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词典相关词条为例   作者:伍维曦  P41-48  

    《人民音乐》  

    4月刊  

    音乐理论的走向——初读《剑桥西方音乐理论发展史》  作者:姚亚平  P85-89  

    寻回数理真谛 重振思辨传统——《剑桥西方音乐理论发展史》的开示  作者:周楷模  P90-94  

    6月刊  

    格鲁克改革歌剧中宣叙调的戏剧功能  作者:杨晓琴  P82-84   

    8月刊  

    先锋派?还是传统主义?——歌剧彼得·格莱姆斯四首间奏曲的音乐分析  作者:安宁  P78-81  

    9月刊  

    浪漫精神与现代技法的完美结合——新浪漫主义作曲家斯蒂芬·艾伯特的创作特征  作者:刘瑾  P75-77  

    11月刊  

    女权主义音乐批评方法的解读和反思  作者:纪露  P62-66  

    12月刊  

    试论歌剧《丑角中的人物塑造及戏剧结构  作者:孙逊  P71-74  

    《音乐创作》  

    1月刊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的音阶及调式研究童师柳  作者:张艳艳  P145-147  

    探索全音音阶和弦结构及其应用  作者:宋小朱  P148-150  

    2月刊  

    二十世纪西方先锋派音乐特征透析  作者:蒋娟全  P146-148  

    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创作技法的发展变化——以第五、第九、第十小提琴奏鸣曲为例  作者:张炫P152-154  

    钢琴狂人李斯特的教育家谱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作者:陈超  P158-159  

    浅析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之音乐特色  作者:刘萍  P160-162  

    论歌剧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以布里顿的歌剧《彼得·格莱姆斯》为例  作者:袁勤  P163-165  

    《纳瓦拉》——阿尔贝尼兹西班牙风情的诠释  作者:李红云  P166-167  

    3月刊  

    多变的斯特拉文斯基——关于斯特拉文斯基的创作风格的演变研究  作者:王明风  P157-159  

    另一种游戏规则——《论音乐的美》对20世纪西方音乐的影响  作者:杜鹃  P160-162  

    4月刊  

    布里顿早期器乐作品的创作特征解析 以《弗兰克·布里奇主题变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安魂交响曲》三首作品为例  作者:汪洋  P154-157  

    格里格钢琴抒情小曲的和声解读  作者:张霞  P158-160  

    英雄与个性——威尔第歌剧创作特点浅议  作者:姜峰  P164-165  

    5月刊  

    简约主义不等于简单主义——约翰·亚当斯歌剧《尼克松在中国》的创作与技法分析  作者:禹永一  P144-146  

    贝多芬《合唱幻想曲》研究分析  作者:汪莎  P147-149  

    印象主义音乐意象-象征的范式浅论 以德彪西钢琴作品《运动》为范本解析  作者:黄敏  P150-152  

    由巴洛克时期康塔塔的发展引发的音乐学思考  作者:马磊  P153-155  

    探析勃拉姆斯钢琴作品创作手法——以《f小调钢琴奏鸣曲》为例  作者:崔乾高  P158-159  

    6月刊  

    印象主义的前奏 德彪西《g小调弦乐四重奏》独特的调性呈现方式  作者:毛晓骅  P159-161  

    简洁材料衍变与节奏对位糅合 以勃拉姆斯《单簧管三重奏》op.114第一乐章为例  作者:朱楣  P166-168  

    7月刊  

    肖邦圆舞曲的创作风格分析  作者:袁蓓  P149-151  

    8月刊  

    浅谈传统和声中的和弦标记  作者:禹永一  P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