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科研项目
声乐教研室赵世兰教授、赵燕教授,金梅副教授长期从事声乐表演实践和教学艺术研究工作,其表演实践既扎实又具有较强的功力,尤其是两位教师还进行了声乐教学法及民歌课的教学和研究,颇具特色。郭建民、赵世兰撰写的《声乐文化学》一书也即将出版。
演唱、教学:
郭建民教授从事演唱、教学艺术的实践与理论研究近20年,对中外声乐作品的演唱与研究有较丰富的艺术经验和较扎实的理论积累,先后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出版理论专著两部。所教学生多名在全国及省、市声乐比赛中获得奖励,本人并获全国优秀教师奖。其研究博众家之长,广泛汲取中国传统声乐文化精髓(民歌、戏曲、曲艺)的基础上,对中国声乐艺术的理解和诠释有其较为鲜明的审美观,先后首唱创作歌曲十余首,如:《播种者之歌》、《幼苗茁壮园丁喜》、《小浪底赞歌》、《奉献者之歌》、《牡丹芳》、《龙门颂》、《牡丹花香》等,分别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及省、市电视台多次播放。1999年7—9月参加省市“心连心”大型演出活动,产生较大社会影响,并受到政府奖励。2000年10月与赵世兰两人的艺术专题片“琴瑟合鸣 放歌未来”拍摄完成,分别在省市电视台多次播放。曾于1997年6月和1999年12月举办“高师声乐作品演唱会”、“中国声乐作品演唱会”。2000年与赵世兰合著了《歌唱理论与探索》(陕西教育出版社,分别获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专著二等奖,教育系统优秀科研成果专著二等奖)。2000 -2001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做高级访问学者,师从博士生导师、研究员居基宏,对中国歌剧表演艺术进行较深入的研究,撰写了“20世纪20-60年代中国歌剧表演艺术”(音乐研究2002.1,2002年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其间,还走访了郭兰英、郭颂、王玉珍、吴雁泽、彭丽媛、万山红、杨鸿基、金铁霖、王瑞江等十余位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为中国声乐艺术的研究增加了较丰富的事实和依据。2004、5、“20世纪中国民族声乐文化引论”出版。
视唱练耳:
陈燕教授从事视唱练耳教学近30年。多年来除担任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视唱练耳教学外还担任民族音乐学的教学工作,并一直从事本音乐素质教育的培训与研究。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首先,在解决节拍、节奏、音准训练的同时,主要强调了视唱中的听觉训练,以及解决建立乐感训练的手段。通常人们在视唱中只对音准特别关注,而忽略了乐感的训练,造成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较弱的倾向和缺陷。通过呼吸训练与自然放松的情感引导等方式方法的介入训练,乐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有能力来表现和体验乐感。第二在实践中坚持灵活运用首调和固定调两种唱名法练习,用生动有趣的节奏练习使视唱练习变得更加丰富和具有想象力,使学生在练习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增强乐感。使难的、枯燥的练习变得简单而生动,而使得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注重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音乐艺术修养的培养训练,使乐感训练达到很好的效果。学生在演奏器乐作品和演唱声乐作品以及合唱演出等方面的音准、乐感及音乐表现力方面提高显著,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和好评。
她还积极和同行交流学习,参加了赵方幸教授的大师班的学习,并得到了刘秀灼、谢珊等老师的指导,收益匪浅。曾多次被聘为东北师范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招生视唱练耳专业和学科评委,参编专著《全国部分院校视唱练耳习题汇编》获辽宁省文化厅科研三等奖。并发表学术论文近三十篇。其中论文《谈师范视唱中的唱名法》,获香港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国际优秀作品奖。参与并完成由尹爱青教授主持的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项目《基础教育课程国家标准的实施与高师教育改革》的研究及《高师音乐教育课程结构教学体系的改革研究》等科研项目,被确定为子课题组组长。承担了辽宁省教育厅《高师音乐专业研究性课程与实践》和《视唱练耳教学研究》的项目。在学术研究和成果上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影响力,由于教学成果突出,荣获辽宁师范大学“教学能手”和“教学优秀”称号。
作曲、和声:
宋晓婷副教授长期从事作曲、和声等理论教学,有较强的科学研究与教学能力。张楠副教授(硕士),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能力,并有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具有较敏锐的掌握音乐学科前沿的信息和动态的能力,对本学科的发展有较强开拓能力,尤其是对俄罗斯音乐教育和的研究领域颇有见解。近两年来,陈燕、宋晓婷二人对音乐现代化教学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科技手段改革视唱练耳课、和声学课程教学,目前初有成效。钢琴”——音乐的大百科全书,钢琴在音乐教育,尤其是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尽管20世纪的钢琴教育家们把钢琴教学理论及教材改革的研究方向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仍然令人遗憾、也令人费解的是理论上的研究并未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普遍应用并得到预期效果。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十分严重,陈旧的“模仿式”教学四处存在,以至于习琴多年的学生仍不知道自己如何去学习一部新作品,“习琴不入乐,动手不动心”的学生不计其数。
本研究方向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钢琴艺术自身庞大知识体系的特点,从钢琴艺术风格的不断发展、不断演变、不断成熟的进展过程,探索钢琴艺术发展的时代性、民族性、连续性、多样性、同一性。从而探索出如何走出原有的单一、封闭、传统的钢琴教学方式,并建立一个新的综合性的立体化钢琴教学模式,使钢琴教学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高度,也帮助学生掌握独立工作能力。可以说,“钢琴教学与演奏”项目的成功完成,将会对全国钢琴教学尤其是高等师范院校的钢琴教学工作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