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子》渡海跨洋

    徐志廉

     

     

            应英国“爱丁堡边缘艺术节”邀请,南京艺术学院复排原创歌剧《秋子》音乐会版(钢琴伴奏)剧组一行60人,由张承志副院长带领于2015年8月前往爱丁堡演出。《秋子》是中国第一部原创歌剧,原版由陈定编剧、臧云远和李嘉作词、黄源洛作曲,1941年完成、1942年1月在重庆首演,周恩来、郭沫若莅临现场观看。复排版本为居其宏执笔、崔新编配作曲,由南京艺术学院团队于2014年12月12日在南京上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许多艺术家失去了表演的舞台,便决定在未直接遭受战火摧残的英国爱丁堡举办艺术节。1947年首届爱丁堡艺术节成功举办,参加者包括维也纳爱乐乐团等世界一流团体。同时不少中小音乐组织也闻讯而至,却被主办方拒之门外,于是当地八家中小剧院奋而联合创办自己的“爱丁堡边缘艺术节”,其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和同期举行的“爱丁堡艺术节”并驾齐驱的年度盛事。

     


    集训,天天打仗

     

            如此规模的演出团队远涉重洋参加闻名遐迩的国际艺术节在南京艺术学院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其重要性和象征意义不言而喻。故此,全力以赴奉献高水准的演出、向国外观众展示南艺的实力、在高手云集的艺术节上为国争光成为全体人员的一致目标。8月7日剧组集训报到,老师和同学们中断暑假提早回校、开始了每天两班的紧张排练。这个音乐会版《秋子》是自去年12月完整版演出以后剧组对作品的第一次重新接触,其间相隔已经8个月。为了尽早适应在爱丁堡演出的剧院,根据主办方提供的数据以及从艺术节官网得到的照片,剧组从舞台布局、音响设置、后台调度等方面将影视学院黑匣子剧场进行“实战模拟”,以期在艺术节发挥出最好的水平,并于启程前到南京军区总医院汤山疗养院作慰问演出,达到练兵之目的。

     


    出发,鼓我士气壮我胆

     

            英国之行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刘伟东院长亲临集训排练开营首日作动员,要求剧组全体人员刻苦排练、精益求精、确保质量。此后,刘院长数次探访影视学院黑匣子剧场为大家鼓劲,还观看彩排和汇报演出。领队张承志副院长则三天两头前来看望,了解进展、解决问题。8月22日早晨,校党委管向群书记、院长刘伟东双双出现在“白宫”门前为剧组送行,管书记即席热情致辞、谆谆嘱托,刘院长再次勉励、期望,并随后宣布:出发!握别两位领导,剧组满载祝福、肩负使命,驶往禄口机场。

     


    剑桥,珍重吧

     

            经过近20小时的旅行,《秋子》剧组全体人员于8月23日清晨安全抵达伦敦希思罗国际机场。下了飞机就感到伦敦的气候比南京明显凉爽,人们纷纷穿上学校发的橙色“南艺冲锋衣”并以机场为背景集体合影留念。接着,在口齿伶俐、京腔浓重的当地导游小杜的吆喝下我们乘车前往近郊的一家麦当劳吃早饭,享受英伦洗尘之美国快餐。

     

            为了节省成本和方便出行,剧组乘大巴从伦敦一路北上前往目的地爱丁堡,顺便在位于两地之间的剑桥作短暂停留。剑桥是英格兰的一座城市,大多数中国人对她的了解只限于那所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以及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剑桥和康桥是中文对该城市名称的两种不同译法)。我们到达时天空飘着濛濛细雨,暑假期间学校大部分建筑物都“铁将军把门”,路过一座桥时,认定我们是中国人的当地导游(非华人)主动前来搭讪、并发出到桥下乘船泛舟剑河的邀请,他特意强调景点包括“徐志摩诗中的那座康桥”。因时间有限且要淋雨,我们只能婉拒、继续向前走去,边躲雨、边驻足商店和咖啡馆,不时买点纪念品、尝尝当地的饮料,到剑桥大学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1546年建立)门口之后即决定原路返回。这时我发现一些路人和商家不十分友好,这从他们的眼光以及说话的态度可以觉察到,比如三一学院对面一家咖啡店的中年老板娘以不耐烦的语气吐出“关门了”来回答我们“有咖啡吗”的询问,几乎有点粗暴。甚而有之,剧组一群人在狭窄的人行道上往回走时途经马路边一个积满雨水的坑,此刻一辆迎面驶来的黑色轿车毫不减速地开过、把坑里的水高高扬起,打湿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的大半条裤子,而轿车却在尖叫和责骂声中扬长而去。我去过不少国家,未曾受到这样的“礼遇”。

     


    爱丁堡,我来到这生疏的地方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英国)由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以及北爱尔兰四个部分组成。苏格兰位于英国北部,首府爱丁堡建于1329年,常住人口近50万。爱丁堡是文化名城,有“北方雅典”之称,其旧城和新城被联合国列为世界遗产,每年夏季的国际艺术节更使这座“文学之城”享受仅次于伦敦的英国第二大旅游城市的地位。8月下旬的爱丁堡气候宜人、蓝天白云、遍地绿茵,巷子里人头攒动,咖啡馆、酒吧林立,市中心几条主要步行街上热闹非凡,来自不同国家的游客时时驻足、在阳光下欣赏各路高手能人的即兴表演。据其官网介绍,2015年夏季在313个场地里共有3314台节目、50459场演出,爱丁堡边缘艺术节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艺术节。

     


    演出,让歌喉先表白我的心

     

            钱态导演、苏珊和段菲副导演、以及我本人先于整个剧组到达爱丁堡,以便尽快进入演出的各项准备工作。接待我们的是《秋子》英文字幕翻译者、在当地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周杨小姐。她简单介绍了爱丁堡和艺术节的情况后,立即带领我们前往《秋子》的演出场地翡翠剧院以及街头宣传演出地点(一座大教堂的隔壁)进行实地查看。一路上,印着大幅剧照的《秋子》演出海报不断进入眼帘,在路边墙上、在街中心的广告亭上。由于此次演出的运营机构、位于伦敦的“艺触咨询”公司及其总裁肖朗女士富有成效的努力,《秋子》四场演出的票在剧组到达爱丁堡之前就卖出去许多,尤其是首、尾两场,已基本售罄。这消息让每一个人感到兴奋。

     

            2015年8月26日下午四点整,歌剧《秋子》继1941年在重庆、2014年在南京之后于爱丁堡正式上演!翡翠剧院内座无虚席,来自不同国度的观众聚精会神地注视着舞台中央、欣赏一段接一段的咏叹调、重唱、合唱。他们读着文笔流畅的英文字幕,边聆听音乐、边跟随表演,不时地把掌声给予演员们。当合唱团最后一个高昂的音符在A大调上结束、全剧落下帷幕时,热情的观众起立鼓掌、喝彩,谢幕的气氛十分热烈。剧院前厅里观众们排队在留言簿上写下感想和祝福,不少人则直接和演员交谈,他们受感染的激动心情溢于言表。

     

            接下来的三场演出一场比一场成熟,主要演员曹琳、范真璇、李玮、侯蔚、吴凯、吴迪、陈康康都有许多精彩的时刻,《秋子》整体发挥更出色并进一步得到观众认可。请看评论:

                一部呼唤和平的优美作品! 
                完美的演出,每一个部分都非常优秀饱满!观看倍感愉悦!
               《秋子》太出色了!不仅音乐美妙,而且内容深刻。
                美妙的歌喉让我震惊。
                这是对那场战争一次充满人文主义精神的表达!感谢你们。
                这是我在爱丁堡边缘艺术节看到的最好的剧目!请你们明年一
    定要再来!
     
      
            29日最后一场演完之后我步行经过剧院门前的广场回旅馆,被三位表示要“当面祝贺”的女士迎面拦住。她们来自意大利和瑞典,连续两天来看《秋子》,因为故事情节让她们落泪,音乐也很动人。这样忠实的观众,我毫不犹豫地将手里那一扎鲜花给了她们!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爱丁堡总领事潘新春和夫人於志利观看《秋子》演出之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非常高兴南京艺术学院把这么好的一部反映战争历史题材的作品带到爱丁堡边缘艺术节。这出剧演得非常成功,它不单是讲这场战争,更超越了这场战争,反映出中日两国人民都是这场战争的受害者。观看该剧后我们更加珍惜和平、珍惜中日之间的友谊。两个国家应该站在一起为亚洲及世界和平做出贡献。谢谢艺术团的艺术家们的精彩演出,同时欢迎、期待他们明年或以后再来爱丁堡参加国际艺术节。”


            四场演出圆满画上句号,剧组特意选择在离剧院几步之遥的中国饭店让大家痛快地吃一顿四川火锅来作为爱丁堡“最后的晚餐”。

     


    团队,携手吧兄弟

     

            爱丁堡之行能够成功跟有一个好团队是分不开的,尤其是那些在幕后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们。除了前面提到过的作为领队的张承志副院长外,负责具体事务的《秋子》制作人周建民先生没少操心,排练时盒饭的口味和场地的温度等都在他的日程表上。他积极游说、在临行前成功找到给剧组每人赠送一个旅行箱的厂家,并为大家仔细挑选最好的款式。校两办主任郭峰先生凭着多年做学工处长的经验,许多方面可说是驾轻就熟,从集训期间作息制度的制定到管理学校为此行去英国携带的所有大、小礼品他都做得有声有色。现任校学工处长吉爱民先生担当起了总辅导员的角色,学生起居、旅馆办理入住手续、乘大巴往返剧院和驻地之间等琐碎环节中都出现他繁忙的身影。校发展办主任顾新跃先生谈吐斯文,他既照看与剧组同行的中南重工小组、协调其所有活动,又随时助力排练和演出。这几位职能部门负责人不但敬业能干、还财力充沛,剧组排练期间他们轮番送来新鲜水果和美味饮料,数次引发学生和老师的欢呼。校科研处副处长张健女士优雅时尚、颜值高,默默地管理着团队此行的财务,剧组吃火锅等福利都在她不动声色的掌控之中。

     

            校党委宣传部马海平女士背着相机,演出场场必到,她用镜头捕捉剧组所到之处无数精彩、感人的瞬间,为我们留下长存的珍贵画面。影视学院播音主持专业2015届毕业生徐艺丹同学是爱丁堡剧组重要一员:去英国前负责管理演出服,在爱丁堡任主要化妆师,演出中操作播放中、英文字幕,不演出时忙于各种联络工作(她买了英国电话卡,是唯一在任何时候既有wifi又能打电话的人)。值得特别提及的是两位女士:钱态导演的夫人、一位没有任何工作任务的随行家属张黎明和江苏国旅委派的随团导游盛彧彧。剧组缺乏化妆师的困境使演员出身的张女士和没有任何舞台经历的盛小姐“应运而生”、勇敢地担当起化妆的职责。演出过程中张女士还在后台帮演员抢装、提示学生上场,忙东忙西。

      


    中南重工,今天起我更要爱你

     

          《秋子》爱丁堡之行得到被誉为“工业血管构筑专家”的中南重工的鼎力支持。位于江苏省江阴市的中南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经国家商务部批准于2008年2月建立,主要生产合金钢、奥氏体不锈钢、铝等,产品远销英国、瑞士、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在社会发展大环境之下该公司积极从事转型升级,将目光投向文化板块,开始涉猎电视剧与电影并成立了经纪公司和游戏公司。为了能够让《秋子》走出国门、推动中国歌剧文化事业在世界的传播,中南重工慷慨解囊成为此行主要赞助商,并派出由陈少忠董事长率领的五人小组随剧组一同前往爱丁堡。陈先生健谈、豪爽,他认为歌剧《秋子》“从民族情感到剧情情节的发展都非常动人,这个真实的故事既有历史维度的代表性也有江苏南京的地域代表性”,在纪念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时刻亮相著名的爱丁堡边缘艺术节“是非常有意义的”。

     


    收工, 好日子就像炮弹飞去不飞回

     

            因为要参加9月2日《不屈的城市•胜利的壮歌-南京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群众交响合唱音乐会》的演出,8月29日《秋子》爱丁堡收官之第二天一早我便告别剧组提前踏上回国之旅,当团队各位沐浴着夏日的阳光漫步伦敦街头前往观看《剧院魅影》的时候,我31日晚已经在香港机场等待飞南京的航班。忙碌了将近四个星期的“爱丁堡艺术节项目”仿佛一晃而过,明天将是又一个新学年的隆重开始。

     


    (本文作者为2015年爱丁堡艺术节南艺《秋子》演出指挥,文章标题和小标题均摘自《秋子》歌词。)

     

     

     

     

     

     

     

     

     

    分享到:


  • 文章录入:徐志廉责任编辑:admin
    关于 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