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文霞《许如辉与重庆大同乐会》讲座综述
许文霞《许如辉与重庆大同乐会》讲座综述
孟淼(上海音乐学院2018级研究生)
讲座题目:《许如辉与重庆大同乐会》
主讲人:许文霞(加拿大许如辉音乐基金会主席)
主持人:戴微 教授(上海音乐学院)
时间:2019年10月25日8:30-10:00
地点:上海音乐学院新楼北414
10月25日一清早,来自加拿大的许文霞女士给我们带来了一场与其父许如辉先生相关的专题讲座——《许如辉与重庆大同乐会》(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音乐学术论坛”第191期)。讲座源自许如辉的大量遗稿和与史实高度吻合的民国档案,及抗战报刊和当事人口述。整场讲座主要是基于主讲人许女士已掌握的一手资料,以照片和口述的方式来呈现。
许文霞女士以三个引用的观点“文学就是人学;音乐学也是人学;音乐学请把音乐对准人”作为开场,并极力推崇上海大同乐会的创始人郑觐文及其编写的《中国音乐史》。她认为重庆大同乐会是上海大同乐会的延续,其中有两个重要人物,一位是在乐会中担任事务总干事、国乐大师郑觐文的儿子郑玉荪;另一位是担任乐务总干事的许如辉。
许女士家中藏有其父许如辉的很多手稿,2002年又在重庆档案馆找到了一批有关大同乐会的资料,这些资料比听父辈们的讲述更加理论化。由此许女士寄希望于中国现当代硕博士研究生能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本场讲座就是希望把重庆大同乐会的主要事情原原本本讲述出来。
1、许如辉其人
大同乐会是民国时期影响深远的音乐团体,有三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创始人郑觐文、其子郑玉荪和他的学生许如辉。许如辉以作曲最为出名,其次是乐器演奏。他除了吹奏乐器外,其他所有的中国传统乐器几乎都会,并精通一百种,这一点《申报》可以佐证。
许如辉的音乐作品非常丰富,创作了中国第一部民族交响乐作品《壮志千秋》,在上海召开的民国第六届全运会上作为特别节目演出;改编了64人大乐队;创作了《缝穷婆》、《阁楼上的小姐》、《卖油条》等平民音乐,成为中国早期流行歌曲先驱者之一;创作的戏曲音乐《为奴隶的母亲》、《陈化成》等具有歌剧化、民族化、地区化的特点;目前发现唱片40张,由百代、胜利等唱片公司录制发行。
2、大同乐会在重庆复会
抗日战争开始后,日寇胁迫了很多音乐家。郑觐文和郑玉荪因工作迁往重庆。1937年,许如辉就职的上海明星影片公司已有7个月没发工资,遂去往南京谋职。同年11月南京失守,国民政府准备迁往重庆。许如辉在友人的帮助下在重庆谋得一份职位,后经原上海明星影片公司音乐科同仁贺绿汀先生内部推荐,又通过陈济略的免试后,许如辉最终成功进入重庆中央广播电台任作曲和古筝演奏员。
郑玉荪听闻许如辉在中央广播电台工作后,几次去请他从电台出来重新组建大同乐会,许如辉为了报师恩遂辞掉了工作接受了郑玉荪的请求。恢复大同乐会的事业开始后,郑、许两人将所有的积蓄全部投入其中。积蓄用尽后,二人不得不求助于原上海商户会长、国民党元老王晓籁先生。王先生又找到了潘公展,后者同意大同乐会复会。经社会部批准,成立了大同乐会理事会,王晓籁、潘公展、杜月笙等理事会成员对大同乐会的筹建进行了拨款。
3、重庆大同乐会的组建
理事会召开后,重庆大同乐会开始了一系列工作,包括召集会员、组建乐团、制造乐器、招生汇演、编写教材等。第二次理事会上陈立夫提议成立中国国乐团,编制类似于吴伯超组建的中国交响乐团,编制预计200人,由许如辉任团长。
重庆大同乐会一共制造了4400件乐器,其中4000只笛子,400件其他乐器。笛子后来大多给了抗战的童子军。郑玉荪和许如辉编了一系列教材,许女士现场展示了琵琶谱、二胡谱以及国乐训练班乐理讲义等原始资料,可见当时的学员同时学习简谱、工尺谱和五线谱。
4、创建难童教养院
许如辉说他们在重庆主要办了两件事,一件是创建了难童教养院,一件是演出了乐剧《木兰从军》。关于前者,由于当时入会的大多是邮电部门、军官等成员,人员的流动不利于大同乐会发展,再加上郑玉荪和许如辉原本已有创建难童教养院的想法,于是二人开始前往各地寻找天资聪颖的儿童。原计划招收60个,最终招了30个天才儿童,15男15女。他们都是面貌姣好,有灵气的孩子。难童教养院成立后,总编制共40人,由郑玉荪教乐理,许如辉教演奏,同时聘请其他老师教文化科目,并制作了统一服装。训练几个月后,每个儿童都会吹奏并且制作笛子,天赋极佳。
1943年,郑玉荪、许如辉率难童教养院国乐团参加了重庆某空军基地中美空军混合团司令部成立一周年庆祝音乐会。1944年6月,许如辉率大同难童教养院国乐团参加了王光祈纪念音乐会中的儿童国乐演出专场,地点在重庆沧纫堂。这场音乐会的主持者,系原四川省银行总经理刘泗英先生,会后特赠送了一笔款目与大同乐会以示嘉奖。在国共重庆谈判的鸡尾酒会上,许如辉率国乐团进行了演出。1945年许如辉回到了上海,郑玉荪又组织了难童教养院为戏剧团体的话剧演出伴奏,演出的款项全部捐赠给了难童教养院。
5、话剧配乐和《国乐典礼乐章》
重庆时期的话剧是中国历史上最发达的时期,它之所以发展蓬勃,是因为日本人封锁了电影的拍摄。当时重庆地区共创作了270部话剧。许如辉也为大量话剧创作了配乐,如《忠王李秀成》、《董小宛》等,与一流的编剧,一流的人才和一流的指挥进行合作,成为中国近代为话剧配乐的先驱之一。
国民政府迁到重庆以后,张曙在一次日本的轰炸中被敌机炸死,为在追悼张曙的纪念会上演出,许如辉特临时写一部哀乐作品。之后受戴季陶邀约,在一次政治性活动中,许如辉认为这是宣传恢复古乐的好时机,遂率国乐团又参与演出了这部哀乐作品。活动结束后,戴季陶报告蒋介石提议国民政府需要一部典礼性的音乐,遂签呈蒋介石手谕,许如辉试编24个章节。这张手谕由教育部、内政部和考试院三个部门共同签署,《中央日报》上还有关于这件事的记载。《国乐典礼乐章》完成后,在重庆文运会堂和新运广场等重要场合公开演出,影响深远。
6、重庆大同乐会的落幕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的领导将全部回到南京,许如辉写信给陈立夫,希望把重庆大同乐会迁回上海。后收到陈果夫亲笔信,同意此事。回沪后,许如辉发现原上海大同乐会的乐器几乎所剩无几,再加上其他各种原因,重建大同乐会基本无望了。最终,重庆大同乐会在许如辉夫人、许文霞女士的母亲手中落幕了。
许女士认为重庆大同乐会的伟大在于它不是民众团体,而是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层次。最后呼吁要弘扬中国传统音乐,音乐不是参与政治,而是回归音乐的本来面目,回归人性。
戴微教授总结陈词:许文霞女士掌握了大量关于重庆大同乐会、许如辉及其音乐活动与创作的资料,对于我们还未接触这些史料的人来讲只能是隔岸观火。同时,许老师对于音乐史学的方法不是很熟悉,只是在用自己的叙事方式来讲述这些历史。对此感兴趣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生,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小的课题,比如关于人、社团、创作、甚至许文霞的口述史来做研究。待许老师的这些原始资料出版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专业的学生对这些课题的研究会更加便利。
最后,许文霞女士带来了一个消息,目前已与上海爱乐乐团、上海交响音乐厅签约,明年将在上海举办“许如辉回娘家——百年纪念交响乐会”,欢迎大家到时来现场聆听!
-
关于
的新闻